春暖花开之际,各地村支书在油菜花田、梨花林等场所一展才艺拍摄视频,“村支书们为了宣传有多拼”的话题迅速走红。深入剖析了这一现象背后是村支书为打造春日经济“乡村牌”、提升村庄知名度的创新之举,还通过实例展示了这种创新宣传带来的积极效果,同时探讨了基层治理逻辑的转变以及创新需实现从“爆款输出”到“生态构建”的跨越,最后强调乡村振兴需要更多这样带着泥土味的“不务正业”。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美好时节,一幅别样的画面在全国不少乡村徐徐展开。村支书们纷纷走进村里的油菜花田、梨花林,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才艺展示之旅。他们放下平日里严肃的工作形象,在镜头前尽情释放自己的才艺。有的村支书一展歌喉,用嘹亮的歌声唱出对家乡的热爱;有的虽然舞步略显“笨拙”,但却带着满满的真诚和热情,随着歌曲的节奏欢快舞动;还有的甚至现场来了一段“rap”,用独特的韵律诉说着乡村的故事。他们相互之间还打起了“唱跳擂台”,热闹非凡。
很快,“村支书们为了宣传有多拼”的话题如同星星之火,在各大视频网站上迅速“燎原”,成为了广大网友热议的焦点。
实际上,村支书们如此“拼”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他们是为了精心打造春日经济的“乡村牌”,努力提升村庄的知名度。这场看似热闹的“才艺比拼”,本质上是乡村宣传方式的一次重要迭代。在过去,悬挂横幅、发放传单是乡村宣传的主要方式,但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些传统方式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效力。正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为了吸引更多游客走进乡村,这些基层干部们看似在做一些“不务正业”的事情,实则是一种紧跟时代步伐的创新之举。
这样的创新宣传方式,已经在很多地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当河南某村支书在直播卖桃时,面对网友一句简单的“甜不甜”的提问,他毫不犹豫地当场啃起了桃子。这一真实、质朴的举动瞬间拉近了与网友的距离,带动了桃子销量的暴涨。而淄博某村支书通过网络直播,亲切地向网友介绍村中的民宿和美食,凭借着真诚的态度和生动的介绍,为村里带来了年收入150万元以上的“地摊经济”。在直播平台上,村支书们这种“反差萌”的表演,恰恰击中了乡村宣传的痛点。以往程式化的宣传方式很难真正走进人们的内心,而这种真实可感的互动却能够像一座桥梁一样,架起乡村与外界之间的情感纽带。
“土味才艺”的背后,还隐藏着基层治理逻辑的重大转变。过去,衡量干部能力的标准大多是“落实政策不走样”,而如今,更看重的是干部们能否“因地制宜创特色”。就像山东泰安某村支书,他充分根据村里的特点,建起了工厂生产煎饼。同时,他还积极组建村民短视频团队,通过网络平台将煎饼销售出去,成功带动了村民致富。
然而,这种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一时的热闹之上。真正的治理创新需要实现从“爆款输出”到“生态构建”的跨越。这就要求干部们既要有在“唱跳擂台”上勇敢破局的勇气,更要有“长效耕耘”的系统思维。要让每一次创新尝试都成为乡村发展进步的坚实基石。例如,青岛某村支书通过网络直播带货,为村里找到了致富密码。在此基础上,他并没有满足于一时的成功,而是继续努力,成功搭建起了一条农产品产业链,让流量实现了长效可持续发展,带动乡村合作社年销售额达千万元。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更多像这些村支书一样带着泥土味的“不务正业”。当干部们愿意放下身段,“豁出去”为家乡代言;当政策落实能够既“接地气”又“冒热气”,那么乡村振兴的美好答卷必将在漫山遍野的花海中徐徐展开。
文章围绕村支书们通过才艺展示进行乡村宣传这一现象展开,阐述了其背后提升村庄知名度、打造春日经济的目的,说明这是乡村宣传方式的迭代和基层治理逻辑的转变。同时指出创新需从“爆款输出”走向“生态构建”,强调乡村振兴需要干部们更多带着泥土味的“不务正业”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