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2025中关村论坛京津冀协同创新论坛:开启区域发展新篇章

本文围绕2025中关村论坛京津冀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论坛展开,介绍了论坛举办的情况,包括协同创新成果与需求发布等多项内容。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1年来的成效,还提及中关村发展集团、雄安新区相关企业的实践探索,以及论坛上发布的协同创新成果、成果转化供需对接情况、场景应用案例等,同时介绍了“京津冀·欧洲社会组织科技合作机制”的启动及其意义。

在区域协同发展的时代浪潮中,聚焦区域协同发展、共谋发展新篇成为重要命题。2025中关村论坛京津冀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论坛于3月28日在北京盛大举办。此次论坛精心组织了一系列丰富且具有重要意义的活动,涵盖协同创新成果与需求发布、国际合作机制启动、创新发展推介以及重点项目签约等多个方面。

北京市协同办副主任、京津冀联合办常务副主任刘伯正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1年来,始终坚持以创新机制释放创新活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效。北京输出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从2015年的111.5亿元大幅增长至2024年的834.7亿元,年均增长幅度超过25%。这一数据充分彰显了京津冀在协同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果和强大的发展潜力。

会议现场气氛热烈,京津冀联合办、三地科技部门、高新区、科技园区、创新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代表以及外籍嘉宾等200余人齐聚一堂。大家围绕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中关村赋能京津冀协同创新等关键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共同探寻区域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近年来,中关村发展集团在助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方面进行了多维度的实践探索。中关村发展集团副总经理张国斌从搭建类中关村生态体系、深化政企合作机制、深化跨区域产业集群建设等多个角度,分享了区域创新协同的宝贵经验和有效做法。

雄安新区作为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正积极汇聚各方力量,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进程。2023年,天融信科技集团与雄安新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天融信雄安网络安全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总经理刘军表示,将充分利用AI技术赋能雄安新区数字城市建设,深化雄安“三座城”安全运营。同时,输出数字城市安全运营标准规范,以雄安为起点,辐射京津冀地区,并逐步走向全国。

在论坛上,数字人主播发布了京津冀三地协同创新成果与需求清单。在协同创新成果方面,中关村发展集团发布了《中关村京津冀集成服务体系》和《数智引擎·京津冀典型园区洞察平台》,并启动了“共建中关村京津冀集成服务平台”项目。这一系列举措旨在提升面向津冀科技园园区和科技企业的平台服务能力,推动“类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的打造。

在成果转化供需对接方面,论坛发布了“2025年度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项目指南”。该指南结合京津冀“六链五群”产业布局,聚焦合成生物制造、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高端仪器设备和工业母机三大重点领域。围绕三条产业链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前沿技术问题,设立了24条指南方向,引导京津冀地区的基础研究团队开展联合研究。

在场景应用方面,天津市发布了37项“人工智能 + 制造”典型应用场景,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为京津冀共建应用场景提供了优秀的案例示范。河北省则遴选了八个重点产业创新应用场景,并发布了百项需求清单,涵盖现代化钢铁、绿色化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数字产业等八大重点领域。

此外,“京津冀·欧洲社会组织科技合作机制”在论坛上正式启动。该机制由京津冀与欧洲11家核心机构联合发起,将充分发挥中欧产业互补优势与创新协同潜能,打造“双向赋能、多元链接”的国际化科创合作载体。在科技协同创新、产业协作联动、企业对接合作等方面,推动京津冀与欧洲的合作从“单一项目”向“系统协同”跃升。

瑞士欧亚论坛主席朱爱莲表示:“机制的建立标志着中欧合作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尤其在推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机制将显著提升京津冀地区在全球的影响力,为欧洲带来更多投资与机会。”

本文围绕2025中关村论坛京津冀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论坛展开,展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1年来在创新成果、技术合同成交额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论坛上各方围绕协同创新话题积极交流,发布了多项成果、需求清单及应用场景案例,还启动了与欧洲的科技合作机制,为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推动区域合作迈向新高度。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2025中关村论坛京津冀协同创新论坛:开启区域发展新篇章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