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初三学生张潇冉的作文《旧轨回乡》视频获百万点赞一事。介绍了视频发布者、作文内容、走红原因,还深入剖析了作文中体现的社会变迁和乡愁情感等。
在最近这段时间,由《人民日报》转发的一段来自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初三学生张潇冉的视频,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热潮,收获了百万点赞。在这段令人瞩目的视频中,张潇冉站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地为全班同学朗读着自己精心创作的一篇作文——《旧轨回乡》。而她的故乡,内蒙古乌兰察布的一些官方账号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闪光点,纷纷转发了这个视频,瞬间在网络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截至3月28日中午,该视频的热度持续攀升,已经收获了超过179万的点赞量,评论数量也多达7万多条。网友们在评论区里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一篇作文带火家乡”“好会写啊”“让人听得泪眼朦胧”等评论比比皆是。
据相关报道,视频的发布者是张潇冉的语文老师王杨军。他主理的视频账号“语文山水”,一直致力于用短视频展示真实课堂、传递语文之美,目前已经拥有超过1480万的粉丝。王老师回忆说,这是他在寒假给学生布置的作文任务。开学后批改到张潇冉这篇作文的时候,他瞬间眼前一亮。也是在看到这篇作文后,他才知道张潇冉原来是内蒙古人。
在张潇冉的作文中,有这样一些令人动容的语句:“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岁月模糊了记忆的细节,我用想象将它们一一勾勒”。寥寥数语,就巧妙地传递出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以及时光流逝的怅惘之情。读者读完这些文字,仿佛整个人都坐上了那趟承载着思念的列车,沉浸在她的情感世界中。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张潇冉的作文能够走红,恰好契合了白居易提出的这一千古文学主张。在作文里,张潇冉回忆起儿时“摇晃25小时的绿皮火车”的归乡情景。那时候,火车的摇晃声仿佛是一首欢快的乐章,满载着她对故乡的期待。然而,如今姥爷去世后再坐火车返乡,火车的声音却成了催泪的音符,满是对亲人和故乡的无尽思念。
有情感才有美感,网友们点赞的绝不止于文字的优美。换句话说,真正打动网友的不是小姑娘“会写”的技巧,而是她真实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用心感悟。文字之美,离不开真实生活、真情实感的“烹制”。张潇冉因为内心的情感萌动,用文辞将其表达出来,而读到文章的网友,也能深入体会到她的情感与乡愁。这恰恰达到了王国维所谓“真景物、真感情”的美学境界。即使在AI时代,人类写作为何不可替代?初三女生的这篇作文,从侧面给出了一个精彩答案。
其实,在这篇小作文里,还不经意地呈现了社会的变迁。铁轨两端的城市在不断发展变化,铁轨所承载的“心理距离”也在悄然改变。张潇冉一家的经历,也是几十年来“孔雀东南飞”现象的真实写照。打工的父辈从塞上北国来到山水江南,孩子们得以在大城市接受良好的教育,但同时也升腾起了浓浓的乡愁。这种乡愁,是中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一个缩影。亿万国人的流动带来了活力,无数个“张潇冉”,其实也是我们自己,求学、工作在异乡,乡愁成为了维系故乡与亲人的情感纽带。也正因如此,这篇作文里情感自然流露,变化不经意展现,文字无言,万物不语,却能深深拨动人们的心弦。
在“生活慢,车马稀”的年代,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着远方的思念;在绿皮火车时代,乡愁是一段长长的铁轨,连接着故乡与他乡;而当人们在城市扎下根来,又或家乡亲人离世,乡愁则成为了人们打拼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源动力,既推动着个体不断前行,也是城乡建设的动力和价值归依。
本文围绕张潇冉的作文《旧轨回乡》视频走红展开,阐述了作文文字背后的真挚情感,揭示了其中体现的社会变迁和乡愁意义,强调了人类写作中真情实感的不可替代性以及乡愁作为精神动力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