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网红儿童”现象展开,以“瑶一瑶小肉包”母亲回应争议引发更多质疑为例,揭示了当下部分家长和机构为追求流量,将孩子打造成“网红”的产业链现状,探讨了晒娃与牟利的边界,强调了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呼吁各方共同为孩子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在网络的众多视频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令人印象深刻:“瑶一瑶小肉包”在视频里不慎被绊倒。这一画面来自网络截图。
近日,“瑶一瑶小肉包”的母亲在其账号上发布了一则回应。她表示:“我一直秉持着小朋友摔摔打打才能长得更皮实的理念。所以,在妹妹没有危险且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我都鼓励她快乐地玩耍。大家给我提出的建议我都有看到,真的非常感谢。对于那些中肯的建议,我会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果我真的是为了挣钱而不顾孩子的身心,那我肯定能比现在多挣十倍。但是,现在网络上衍生出的很多恶意造谣行为,请立即停止。再次感谢大家的关心!”
然而,这一回应并没有平息网友们的争议,反而让更多的质疑声接踵而至。
在如今瞬息万变的网络浪潮中,仅仅依靠呈现纯天然的儿童视频,很难吸引并留住热度。一位不愿具名的短视频博主向记者透露,孩子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展现出有趣和有吸引力的一面。为了提高短视频的引流效果,一些家长和MCN机构可谓是费尽心思。他们从开通账号开始,就为孩子精心打造人设,再到后续的运营推广,都有一套一对一的具体方案,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位博主还感慨地说:“而孩子原本的面貌,就这样慢慢淹没在一个又一个的短视频里。”
曾有令人震惊的例子,三岁的吃播“小佩琪”体重竟超过了70斤,这一画面也是来自网络截图。
流量的边界
当部分家长变成了“啃小族”,开始透支孩子的童年,甚至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时,我们不禁要问:晒娃和牟利的边界究竟在哪里呢?
北京市兰台(南京)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张全指出,《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要求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和隐私权。父母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有责任保护好未成年人。“在视频创作过程中,应当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尊重未成年人是否愿意拍摄视频的意愿。”
她还向记者强调,如果法定代理人和机构都对儿童造成了伤害,那么父母和机构的行为就涉嫌构成虐待儿童罪,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在直播间里,我们常常能看到“网红儿童”浓妆艳抹,扭腰抬臀地跳舞。实际上,这种行为已经触碰了流量的边界。张全介绍,根据《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规定,在内容方面,要对未成年人的视频进行监督和审核,禁止利用未成年人拍摄超越其身心尺度、不利于其健康的视频。
令人担忧的是,一个个“网红儿童”并非都是天然“养成”。在他们背后,早已形成了针对未成年人的“催熟产业”和变现利益链条。据报道,不少机构会出谋划策,打造所谓的“网红账号养成模板”。有些家长不明事理、利欲熏心,热衷于把自己的孩子打造成“小网红”,然后通过寻求流量、带货等方式来变现。这种将孩子物化为“流量工具”,把童真童趣当作“利益变现”机器的行为,不仅不道德、不明智,更是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网络生态的严重侵害。
未成年人从来都不应该成为赚钱牟利的工具。家长、市场机构、短视频平台等各方,都应该反躬自身,主动对照改进,让网络空间少一些物化、工具化的“网红儿童”。
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每一位家长为人父母的责任。大多数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子女,都希望能给孩子一个优渥的成长环境和快乐的童年。然而,面对数万甚至更多的广告费用和巨大的视频流量,很多家长往往难以抵挡诱惑。
在此,希望家长们能够多一些冷思考,千万不要为了短暂的利益,伤害了孩子成长的根基,最终酿成“孩子成年后责怪父母”“亲子疏离”等悲剧。
在网上“晒娃”是可以的,但消费孩子绝对不行!想要让孩子成为“网红”去谋利,更是此路不通。流量池就像是一个大染缸,身为成年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孩子远离毒流量,为孩子的成长保留一片净土。
本文通过“瑶一瑶小肉包”事件引出“网红儿童”现象,剖析了背后的产业链及危害,从法律角度强调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要求,呼吁家长、机构和平台等各方承担起责任,避免为追求流量而伤害孩子,守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网络环境的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