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2025年3月28日港媒报道的长和集团出售巴拿马港口计划被紧急叫停这一事件。详细介绍了交易原计划内容、核心争议点,以及中美两国不同态度,还提及中国监管层的关注和表态,探讨了此次交易背后的政治博弈、法律约束,以及企业面临的两难境地和未来交易走向的不确定性。
突发重磅消息!据港媒报道,李嘉诚旗下长和集团的“卖港口”交易被紧急叫停,这一消息瞬间在舆论场引发了轩然大波。
时间回溯到2025年3月28日,港媒星岛头条传出一则震撼消息:原定于下周签署的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和集团”)出售巴拿马港口计划,被紧急按下了“暂停键”。一位接近长和高层的消息人士向该港媒透露,“下星期不会签订任何协议”,还意味深长地补充了一句:“大家明啦(知道的)!”
此前,《南华早报》等媒体曾有相关报道。长和集团原本计划在4月2日前,与由美国投资巨头贝莱德(BlackRock)牵头的“BlackRock – TiL”财团签署最终协议。此次交易规模巨大,涉及长和集团分布在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的共计43个港口资产,估值高达228亿美元。其中,位于巴拿马运河两端的两座战略港口更是此次交易的关键部分。
然而,这桩被称为“改变地缘格局的超级交易”,如今却突然陷入了僵局。背后隐藏的政治博弈与战略角力,如同汹涌的暗流,逐渐浮出水面。
此次交易的核心争议点,在于地理与政治的双重敏感性。长和集团旗下在巴拿马运河两端运营的港口,是全球海运贸易的重要咽喉要道,掌控着大约6%的国际航运通道。一旦这些关键资产被美资财团收购,美国在全球航运网络中的影响力将得到显著增强。
早在3月4日,香港特区政府意外得知了这项交易的消息,随后迅速与长和集团展开了沟通。消息人士透露,港府与企业高层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一直在“试图寻找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3月18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行政会议前公开表态。他指出,社会各界对该交易的关注“值得重视”,港府已敦促有关国家为香港企业提供公平的营商环境,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施压与胁迫。同时,他强调“任何交易须依法合规,港府会依法依规处理”。
在国际层面,中美两国对这笔交易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对该交易表示大加赞赏,称“美国正在夺回巴拿马运河”,并将其视为美国在全球资本和战略影响力扩张的象征。而中国方面的立场则日趋强硬。
3月27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回应相关提问时明确表示,中方坚决反对任何利用经济胁迫和霸凌手段,损害他国正当权益的行为。国务院港澳办及官方媒体《大公报》连续刊文批评该交易“损害国家利益”,并警告其后果可能不止于商业范畴。
全国港澳研究会顾问刘兆佳分析指出,长和集团如今陷入了“两难境地”。如果继续推进交易,中方势必表示强烈不满;若叫停交易,又可能引发美方的报复。
这起交易风波已经引发了中国监管层的高度关注。
3月2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回应媒体提问时表示,已注意到该项交易,相关部门将依法展开审查,以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和社会公共利益。
依据中国《反垄断法》及《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办法》,涉及国家安全的交易项目可以依法叫停。多位法律人士指出,一般买卖协议中会设有违约条款,留有一定的协商空间。若交易确属涉及国家战略或安全问题,则可由监管部门依法介入,甚至暂停或终止交易。
现年96岁的香港首富李嘉诚,再次因企业的重大决策成为了舆论的风暴中心。长和集团坚称此次交易“纯属商业考量”,其目的是优化资产组合、规避风险。然而,外界对这一说法褒贬不一。
摩根大通分析认为,尽管巴拿马港口在长和集团的EBITDA中占比仅约1%,但其战略价值远远高于财务层面的贡献。不少评论认为,李嘉诚可能低估了当前地缘博弈的激烈程度。
《大公报》更是直接发文质疑,指出此举将“拱手交出关键节点”,“一旦被美资掌控,中国海外航运布局将受制于人”。
目前,虽然交易被紧急叫停,但未来的走向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多方分析认为,4月2日并非“真正的最后期限”,仅仅是可签署协议的最早时间点。双方仍有可能在背后展开拉锯和谈判。
可以预见的是,在中美地缘竞争持续升温的大背景下,任何涉足全球关键基础设施的跨国交易,都将面临愈发复杂的政治风险与法律约束。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表态意味着,中国将通过更严密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强化对涉及国家安全交易的把控;而企业在全球化布局的过程中,也必须在商业利益与国家安全之间,寻找更精准的平衡点。
本文围绕长和集团出售巴拿马港口计划被紧急叫停这一事件展开,深入剖析了交易背后的核心争议点、中美不同态度、监管层反应等多方面情况。指出在当前地缘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跨国交易面临复杂的政治与法律风险,中国将加强对涉国安交易的把控,企业需平衡好商业利益与国家安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