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第三届长征急救医学论坛:追思景炳文教授,共促急救医学发展

在上海长征医院举办的“第三届长征急救医学论坛暨急诊重症医学科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此研讨会不仅是全国性学术交流盛会,更是对中国急救医学奠基人景炳文教授的深情追思,同时阐述了景炳文教授的急救理念及对急救医学发展的贡献,以及当下科室的创新和未来展望。

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也就是上海长征医院,急救科宛如一座坚固的堡垒,是无数危重病人生命的最后防线。

近日,一场特别的医学盛会在此隆重举行。该盛会由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急诊医学专科分会、上海市急诊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上海急诊与危重病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办,上海长征医院承办,它就是“第三届长征急救医学论坛暨急诊重症医学科高质量发展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意义非凡,它不仅是一场汇聚全国精英的学术交流盛会,更是对中国急救医学的奠基人、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急救科(现长征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创始人景炳文教授的深情追思。这份缅怀之情,让整个研讨会都笼罩在一种庄严而又温暖的氛围中。

资料图

资料图

回溯到20世纪80年代,景炳文教授展现出了卓越的前瞻性和创新思维。他率先提出了“急救医学”的概念,并在《中国急救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科二室”的理念。所谓“一科二室”,即急救科的前沿阵地是抢救室,负责急诊病人的初步抢救;后方基地是重症监护室(全院综合性ICU),承担后续的综合救治任务。这种模式巧妙地减少了医疗环节,大大缩短了患者的就诊时间,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救治成功率。1987年,景炳文教授在上海长征医院创立了急救科,这可是国内最早以“急救科”命名的学科,为全国急救医学的发展树立了标杆,提供了重要参考。

研讨会现场,来自全国、全军危重伤病急救领域的专家们,怀着崇敬和怀念之情,回忆着与景炳文教授并肩作战的峥嵘岁月。他们中有的是景教授的学生,有的是他的同事,大家纷纷讲述着景教授在学术上的严格要求,以及他对医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与此同时,全市20家医院的年轻医护人员们,以一场别开生面的困难气道建立技术比赛,向景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

长征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主任李文放回忆道:“急诊、重症医学科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急救医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景老带领着团队成功救治了无数危重病人。困难气道建立是急救中一项基础又重要的一环,在景老的从医生涯中,他一直强调急救技能的重要性,要求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每一项操作,因为每一秒都关乎着患者的生死。即使在国庆期间去世,他生前也希望尽量简化追悼会,我们举办这样的比赛,也是用另一种方式传承景老的急救精神。”

长征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青年医生陈奇通感慨地说:“景教授以其废寝忘食、专注于病人治疗的态度著称,对待患者的耐心和细心,对待工作的严谨和执着,不仅深深地感染着我,更是无数医者心中的楷模。景老生前一直强调作为一名急救医生,必须时刻把患者的安危放在首位,必须清楚诊断和病因,果断对症下药。我希望自己能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在急救医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更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如今,急诊、重症医学科在原有的急诊抢救室、重症监护室基础上,又增加了急诊留观室和病房,以及早期康复病房。将早期康复理念融入急救室中,这无疑是急诊、重症医学科的一大创新。景炳文教授的急救理念,不仅在上海长征医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急诊、重症医学科的年轻医者。他们正秉承着景教授的理念,继续推动急诊重症医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展望未来,长征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将继续在危重病救治、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深耕细作,为中国急救医学事业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努力打造上海急救品牌。

本文围绕“第三届长征急救医学论坛暨急诊重症医学科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展开,介绍了其对景炳文教授的追思意义,阐述了景教授的急救理念和贡献,展示了年轻医护人员对其精神的传承,以及科室的创新发展和未来规划,强调了景教授的理念对急救医学发展的深远影响。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第三届长征急救医学论坛:追思景炳文教授,共促急救医学发展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