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吴中区非遗再添新彩,缂丝传承人荣耀入选!

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吴中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马惠娟入选。同时阐述了缂丝技艺的历史、特点,马惠娟的个人成就,还列举了吴中区其他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最后说明了吴中区在非遗保护方面的举措和未来规划。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令人欣喜的是,吴中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马惠娟成功入选!

缂丝,又名刻丝,其历史源远流长。它源于汉魏时期的“缂毛”技艺,到了唐代,这种技艺被巧妙地运用到丝织物上。从宋代起,缂丝逐渐从实用品的生产转向观赏品的制作。南宋以来,缂丝工艺在江南地区落地生根,并一直延续至今,在苏州市区及周边的东渚、光福、陆慕等地广泛流传。

缂丝织造技艺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通经断纬”上。工匠们使用小梭子将五彩丝线逐色缂织,使得其轮廓色阶变换独特,达到了“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的奇妙效果。缂丝还有勾、掼、戗、结等基本技巧。在2009年,苏州缂丝织造技艺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马惠娟出生于1953年,是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也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早期,她在吴县缂丝总厂工作,师承沈根娣、陈阿多、徐祥山。在八九十年代,她成为了吴县缂丝总厂研究室的负责人。退休后,她成立了马惠娟缂丝研究所,继续全身心地投入到缂丝制作、传承与研究工作中。

马惠娟擅长缂丝长短戗、参合戗等技法,她的作品风格细腻,能够细腻地表现出色彩和景物的丰富层次。她的代表作有仿《莲塘乳鸭图》《虎啸图》《泼墨乌龙》《乐山乐水》《寒月孤雁》等。

在2022年9月 – 2023年2月期间,吴文化博物馆携手马惠娟大师举办了“匠艺”系列特展——“拂梭千年—苏州缂丝精品展”。此次展览共展出了马惠娟、肖锋母子的缂丝作品24件/套,这些作品充分呈现了缂丝“织中圣品”的精细与雅致。

截至目前,吴中区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人(其中在世7人)。下面为大家介绍几位其他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薛福鑫(1928 – 2016年),男,是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07年6月,国家级第一批)。他师从薛鸿兴学习古建筑瓦工、泥塑、砖雕,擅长砖雕、泥塑工艺,精通各式雕刻题材,能在金砖(青砖)上雕出秀丽清新、细致生动的图案,拥有双手绘龙的绝技。其代表作有网师园藻耀高翔砖雕门楼、拙政园远香堂立式麒麟泥塑等。

宋水官出生于1946年,男,是光福核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5月,国家级第三批)。1967年他进入舟山雕刻厂,从业五十余年,一直致力于舟山核雕的传承与发扬。他擅长雕刻罗汉像和吉祥图案,雕工细巧精致,作品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有《十八大罗汉》《龙腾奥运》《后继有人》《苏州园林》等,其中《乘风破浪》荣获中国民间文艺 “山花奖”。

薛林根出生于1952年,男,是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5月,国家级第五批)。1967年他师从薛福鑫、薛鸿兴学习古建筑瓦工、泥塑、砖雕等技术,擅长古建屋脊砖雕门楼,各式漏窗、泥塑人物、山水、花卉、飞禽、走兽等。他曾参与沧浪亭、西园湖心亭、拙政园等修缮工程,其修缮的古建筑具有“修旧如旧”的特点,获得了业内外的一致好评。

周建明出生于1956年,男,是光福核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5月,国家级第五批)。1975年他开始学习核雕技艺,形成了一定的技艺特点:一是刀法自然流畅,线条清晰;二是技法多样;三是题材广泛新颖。从业以来,他参加国内外非遗传承活动及工艺美术展示100多次,荣获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奖30多项,拥有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等称号。

近年来,吴中区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深入挖掘非遗蕴含的时代价值,不断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

吴中区修订出台了《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建立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评审考核领导小组和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库》,不断完善非遗保护政策体系。

以吴地非遗文化与技艺为核心,吴中区举办了核雕、苏绣、澄泥石刻、缂丝、泥塑、甪直水乡妇女服饰、碑刻等“匠艺”系列特展,以及“天堂里——工艺的苏州与杭州”“工艺的语言——中韩工艺交流展”等原创性展览,搭建了丰富多样的非遗展示平台。

吴中区还加快实施非遗数字化工程,建设吴中非遗数字平台,筹建“非遗实验室”,开发非遗数字地图、发售非遗数字藏品,开展非遗数字化采集,完成212件非遗精品的三维及二维数字扫描。

为了持续提升“吴中非遗”品牌影响力,吴中区打造了“吴中百匠”文化IP,推出“吴中百匠 非遗出海”项目,走进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依托非遗实验室,孵化“吴中非遗”IP品牌,参展LEC全球授权展上海站,探索非遗跨界授权合作。

截至目前,全区共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6项,其中人类非遗代表作2项,国家级2项,省级21项,市级16项,区级25项;拥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67人(在世人数),其中国家级7人,省级16人,市级29人,区级215人。

接下来,吴中区将以《吴中区非遗保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 – 2026)》为指引,通过建设非遗产业集群,打造“吴中非遗”IP,促进非遗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吴中非遗的艺术化、精品化、产业化水平,打响“吴中非遗”品牌,全面提升吴中非遗的认同度和影响力。

本文介绍了吴中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非遗传承人马惠娟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阐述了缂丝技艺的历史与特点,还列举了吴中区其他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同时,说明了吴中区在非遗保护方面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包括完善政策体系、举办展览、实施数字化工程等,以及取得的成果和未来规划,展现了吴中区对非遗保护发展的重视和积极作为。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吴中区非遗再添新彩,缂丝传承人荣耀入选!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