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央视曝光的武汉多家药店“医保套现”乱象,深入剖析了该现象背后形成的灰色产业链,指出药店在其中的关键作用,进而探讨了杜绝此类现象的有效方法,强调大数据监管的重要性,同时提出要对违规主体进行严惩以及加强对参保人的宣传教育,共同守护医保基金安全。
最近一段时间,一则消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央视经过调查后曝光了武汉多家药店存在“医保套现”的不良乱象。这一情况被披露后,武汉多个相关部门迅速反应,马上介入到调查工作中。目前,已经有三家涉嫌问题的药店被暂停了医保结算服务。与此同时,涉嫌违规开具处方的成都某互联网医院,也正处于调查的进程当中。
透过相关报道,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医保套现”已然形成了一条隐藏在暗处的灰色产业链。在这个链条里,药贩子以低价回收参保人从药店购买的药物,然后通过一些不为人知的地下渠道进行二次销售,以此来谋取利益;参保人也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了套现,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而药店则借助这种方式完成了高额的销售业绩。从表面上看,似乎每一个环节的参与者都得到了所谓的“好处”,大家皆大欢喜。然而,这种看似“共赢”的背后,却是国家医保资金承受着巨大的损失。要知道,医保资金可是大家的“救命钱”,就这样在这种不正当的交易中被一点一点地侵蚀掉了。
在这条灰色的利益链条中,药店扮演着一个非常关键的角色。按照正常的规定,参保人购买处方药时,必须要有执业医师或者职业助理医师开具的处方才行。可是,一些药店却做出了监守自盗的行为。它们联系异地的互联网医院开具电子处方,从程序上看,这些处方似乎是合规的,而且处方本身也是“真的”。但实际上,病人根本就不需要这些药。原本是为了方便群众购药而推出的电子处方,在这里却变成了药店和药贩子合谋获利的工具。
那么,要如何杜绝这样的灰色生意呢?显然,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取消电子处方是不可行的,因为电子处方本身在正常情况下是方便群众的。而单纯依靠多部门协查的线下“盯人战术”,也很难做到万无一失,难免会有遗漏的情况。此时,利用医保大数据来推进医保使用的透明化,就成为了医保监管努力的方向。
目前,国家医保局已经在一些城市开展了大数据监管的试点工作。具体的做法是,在医保定点药店推广应用医保药品“追溯码”。当药品进行结算和医保支付的时候,要求必须强制扫码。通过这种方式,医保部门就能够及时掌握开药机构、购药数量、购药周期等详细信息。一旦发现有参保人超量购药或者药店超量售药的情况,系统就会自动发出提醒。
如果这一大数据监管模式能够逐渐完善起来,那么就能够最大程度地堵塞医保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漏洞。比如说,去年陕西榆林医保局在核查工作中就发现,有参保人在3个月内购买了相当于15年治疗用量的药物。警方根据这一线索顺藤摸瓜,最终成功破获了一起参保人购药后转卖药品的欺诈骗保案件。
根据国家医保局披露的信息,在2024年,医保部门通过“异常住院”“倒卖医保药品”等大数据监管模型,成功追回了近6亿元的医保资金;通过大数据筛查线索追回了近1亿元;通过智能监管子系统追回了31亿元的医保基金。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大数据、智能监管系统已经在医保监管工作中发挥出了重要的效力。
另外,在不断完善大数据监管的同时,对于那些违规套取医保资金的医院、药店和药贩子,必须要采取零容忍的态度,露头就打。就拿这次被央视曝光的富顿互联网医院来说,据称它在湖北有上千家合作药店,这种情况是否符合正常的业务模式,值得深思。再加上它经常开具大额处方,这一系列的现象理应引起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这一灰色生意中,如果没有那些参与套利的参保人,整个链条也就无法运转起来。所以,在加强对违规主体治理的同时,也要通过宣传教育等多种手段,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医保套现”的危害。从公共层面来看,“医保套现”侵占了医保资金,损害了广大参保群众的利益;从个人层面来讲,一旦被发现,可能会面临暂停医保结算和罚款的处罚,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构成犯罪。
医保基金是国家为了保障人民健康而专门设立的专项资金,它是群众的“救命钱”,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守护。那些伸向群众“救命钱”的黑手,无论其手段多么隐秘,最终都逃不过法律的制裁,迟早都会被斩断。
本文围绕央视曝光的武汉药店“医保套现”乱象展开,深入分析了该现象背后的灰色产业链,指出药店在其中的关键作用。提出利用大数据监管推进医保使用透明化是有效监管方向,并列举了相关成功案例及数据证明其效力。同时强调要严惩违规主体,加强对参保人的宣传教育,共同守护医保基金这一群众的“救命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