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中国包装联合会与国家发改委宏观院体改所联合发布的《中国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展开,介绍了我国塑料包装的使用现状、面临的污染难题、政策短板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等内容。
近日,中国包装联合会携手国家发改委宏观院体改所,联合发布了《中国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份报告的问世,为我国塑料包装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报告》指出,推动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依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全面构建循环经济模式,对于形成塑料包装循环经济体系意义重大。这不仅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和塑料污染问题,对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堪称解决塑料污染的关键所在。
从数据来看,我国每年用于包装生产的塑料总量大约为4500万吨。在各领域的分布中,食品领域的塑料包装占比达到43%,占据了较大的份额。其次,一次性购物袋、背心袋、垃圾袋以及软包装占比11%,快递包装领域占比9%,服装包装领域占比8%,美妆及日化领域占比6%,其他领域占比24%。
中国包装联合会副会长韩雪山表示:“这些塑料包装,尤其是软塑包装,由于应用范围广泛且分散,回收处置的难度较大,经济价值相对较低,还极易泄漏到环境中,成为了全球塑料污染治理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和痛点。近年来,随着外卖、快递等新兴领域的迅猛发展,塑料包装更是备受全社会的关注。”
《报告》还显示,2023年全球生产的塑料约为4.14亿吨,并且预计到2050年产量将会翻倍。其中,三分之二的塑料在短暂使用后就会变成废弃物,约42%的塑料原材料被用于生产塑料包装。
韩雪山进一步提到:“在当前国际生态设计要求愈发严格、绿色替代回归理性与科学、重复使用不断探索创新、回收利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以及末端处置不断强化的大背景下,我国针对塑料包装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然而,与国际新要求和新趋势相比,我国仍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比如生态设计标准认证体系有待完善、可再生塑料使用要求制度尚未建立、可降解塑料替代应用仍面临挑战、废塑料包装化学循环体系亟待建立等。”
针对这些问题,《报告》提出了我国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路径:在设计环节要全面推行生态设计;在生产环节要全面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在使用环节要加强塑料包装的减量使用与重复使用;在回收环节要推动高值化回收利用;在处置环节要避免泄漏并进行安全处置。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循环经济研究室主任张德元满怀信心地表示:“未来,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产业界的不断探索以及相关社会组织和消费者的广泛参与下,中国塑料包装的可持续发展将日益成熟,能够引领和推动塑料包装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文围绕《中国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阐述了我国塑料包装的使用现状、污染难题及政策短板,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强调在多方努力下,中国塑料包装行业有望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