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老字号祥德斋在经历危机后,在第五代传承人陈宪彪的带领下重焕生机的故事。包括其重建首店、采用“南北结合”创新产品、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等举措,以及目前的发展规模,同时提及天津老字号整体的发展情况和相关政策支持。
画面中呈现的,是祥德斋精心生产的部分糕点。
时光流转进入21世纪,祥德斋这家老字号遭遇了重重困境。由于店铺位置频繁迁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祥德斋多次陷入危机的深渊,一度在天津这座城市的热闹烟火中彻底消失,仿佛被岁月的尘埃所掩埋。然而,转机出现在2020年8月。天津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慧眼识珠,重新投资成立了天津市祥德斋食品有限公司。此时,品牌第五代传承人陈宪彪肩负起了历史的重任,他临危受命,如同一位勇敢的将军,决心重整旗鼓,让祥德斋这颗蒙尘的明珠重新绽放光芒。公司刚刚重建的时候,陈宪彪深知前路艰难,他带领着团队四处奔波。他们不辞辛劳地遍访行业内的名师,仔细探寻祥德斋的历史脉络,反复斟酌着企业转型的方向。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思考与谋划,2020年11月,祥德斋那块承载着历史与荣誉的“老招牌”,终于在天津市南开区的黄河道首店上再次高高悬起。回忆起首店开业时的情景,陈宪彪感慨万千:“当时心里真的挺忐忑不安的,特别担心老顾客已经把祥德斋这个品牌遗忘了。所以就想着先通过首店‘试试水’,看看市场的反应。”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店铺开业后,顾客如潮水般蜂拥而至。有的顾客还热情地拉住他们的手,关切地问道:“这些年祥德斋去哪了?我们都盼着它回来呢!”时隔数年,陈宪彪对当时那种被认可的感动依旧记忆犹新,仿佛一切就发生在昨天。感受到消费者对老字号的这份热情支持,陈宪彪对品牌经营的信心更加充足,决心也更加坚定。他开始延请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担任品牌顾问,为品牌的发展出谋划策;同时广泛开展市场调研,深入了解顾客的口味需求。凭借着代代传承的精湛老手艺和新颖的市场运营思路,祥德斋不仅迅速赢回了老主顾的心,还吸引了不少年轻消费者的目光。在天津市场站稳脚跟之后,陈宪彪又有了新的目标。他希望祥德斋能够走出传统的地域限制,获得更多顾客的认可。这时,他联想到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老家在广东,却从小在天津成长。这个特殊的经历让他灵机一动,想出了“南北结合”的绝妙法子。“南方与北方人的口味差异非常明显。就拿豆腐脑来说,北方人爱吃咸的,南方人爱吃甜的;但是在糕点和粽子方面,北方人爱甜口,南方人则偏爱咸口。在南方,肉粽、肉松饼等都是常见的点心。”在和团队成员一同进行“头脑风暴”的时候,陈宪彪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我们推出冻品系列,把传统的白皮做成鲜肉馅,会不会吸引更多南方顾客来尝试我们北方的老字号产品呢?”经过详细的市场调研,发现“肉馅白皮”的人气不容小觑。团队立刻紧锣密鼓地推进新品的研发生产工作。去年年底,味道创新、方便快捷的鲜肉白皮在网红测评、店内盲测中一路“过关斩将”,获得了消费者的高度认可。陈宪彪打趣地说:“希望能让天津白皮‘长上腿’,也到外地出差转一转。”在一家祥德斋门店工作的店长刘玲玲表示,除了丰富多样的老味道和新产品,不少顾客也被店内浓厚的传统文化元素所吸引。其中,“二十四吉言酥”系列糕点的灵感就来源于四川博物院的馆藏“东汉二十四字吉言砖”。陈宪彪介绍道:“我们用‘二十四吉言’取代传统的‘福禄寿喜’四字,用八个味道对应八种美好的祝愿,让糕点产品更具文化属性和美好寓意。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些糕点,让更多受众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不仅如此,寓意国货振兴、绘有“勇攀高峰”图样的“醒狮套装”,绘有天津三岔河口长卷、能够追溯津城历史变迁的月饼组合……不少文化符号被巧妙地画上了包装盒、印在了点心上,让来到祥德斋的顾客爱不释手,纷纷购买。随着顾客的购买需求逐步增长,祥德斋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如今,祥德斋已经拥有15家线下店铺,还在天津市西青区建起了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新工厂,日产能可达4000公斤,生产经营规模稳步拓展。
照片记录下了祥德斋门店热闹的一景。
截至目前,天津拥有的中华老字号数量达到72个,涵盖食品、医药、轻工业等多个领域。其中不少老字号正加速驶上守正创新、合作发展的“快车道”。为了擦亮老字号“津”字招牌,天津也相继出台多项政策,促进老字号经营业态创新、加大老字号整体宣传策划力度。天津市商务局局长孙剑楠表示:“老字号在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未来相关部门将建立健全老字号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老字号在建设自主品牌、全面促进消费、坚定文化自信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老字号的影响力、传播力和核心竞争力。”
本文围绕天津老字号祥德斋展开,讲述其在濒临危机后,在第五代传承人陈宪彪的努力下重焕生机。通过创新产品、融入文化元素等举措,祥德斋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也反映了天津众多老字号在政策支持下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强调了老字号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