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信阳古村:交旅文创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本文聚焦信阳多个古村落的发展变化,介绍了新县丁李湾、西河湾,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等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举措与成果,展现了交旅文创融合发展为乡村带来的新活力。

春风轻拂信阳大地,山水仿佛都绽开了笑颜。在沿大别山高速将军县服务区与丁李湾古村落一同成功申报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之后,新县八里畈镇丁李湾古村落村口的油菜花,仿佛比往年开得更加明艳灿烂。

“我从老家开封来到新县,一来是看中了这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二来就是丁李湾古村落颇具‘圈粉’能力。自从将军县服务区建在这里后,游客们来此游玩变得更加便捷啦。”十年前,把猕猴桃基地建在丁李湾村口的新县中科新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盼兴奋地说道。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中科新园已颇具规模。如今,它实现了年产猕猴桃鲜果300吨,深加工果香型白酒15吨、果酒20吨的佳绩,还获批了国家绿色产品A级认证,实现产值660万元。

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看好老区未来发展的刘盼,于2021年又成立了盛煜菊园(新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他从家乡引种了上百亩菊花,建成了菊花科普馆及基因库,还积极筹建“露营房车民宿”、菊花文化体验馆及菊花产品综合展销服务中心。他致力于打造一个集猕猴桃和菊花观光、采摘、休闲、科普于一体的现代综合性农业田园综合体,建设乡村振兴“智慧农业”示范园,探索以现代农业带动区域经济高效增长的循环发展模式。

“‘五一’节前,将军县服务区将有望开始试运营,沿大别山高速鸡商段将军县站也将同步启用,这将为老区乡村振兴增添更多光彩、夯实发展基础。”河南交投服务区管理有限公司将军县服务区负责人高可乐呵呵地说,他热情欢迎各地游客到此体验古村新韵,品味大别红旅,纵情山水茶乡。

作为落实“两个更好”重要指示、推动大别山革命老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沿大别山高速在建设之初就秉持“出服务区即景区”的设计理念。在丁李湾古村落的青砖黛瓦之中,规划建起了将军县开放式服务区,并且与丁李湾古村落联合成功申报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将军县服务区与丁李湾古村落遥相呼应,规划建有客房135间,停车位406个。除具备高速公路服务区基本功能外,未来将重点突出红色培训、古村风光游览和生态乡村休闲主题。”高可兴奋地介绍道。

“沿大别山高速建成通车,将军县服务区启用后,驾车可直达景区,老区出行变得更快捷了,景区的服务也更加全面。这里必将成为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八里畈镇党委宣传委员、副镇长徐明秀高兴地说。

受益于交旅文创融合发展的,并非只有丁李湾古村落。多年来,新县坚持将好山好水与旅游景观相融合,打通外部大动脉、畅通旅游微循环,精心打造了红色大别1号旅游公路。这条公路串联起县域内20家A级旅游景区,构建起“九镇十八湾”旅游环线的立体布局。

从丁李湾出来,沿着如“彩虹”般蜿蜒的乡村旅游道路,在春日的大别山里穿梭环绕。一路上,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古韵乡愁令人陶醉,不知不觉间就来到了周河乡西河村西河湾古村落。

有着“画里乡村、梦里老家”之称的西河湾,被巍巍青山环抱,石板小溪穿村而过。村内田园葱郁、古树逢春,青砖黛瓦的老屋镌刻着时光的印记,村口的老碾子吱呀吱呀地吟唱着古老的歌谣。

2013年,新县启动了“英雄梦·新县梦”规划设计公益行活动。在西河村返乡创业“先行者”张思恩的带领下,这个有着700余年历史的“宝藏村落”开始崭露头角,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围绕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西河湾坚持以古色乡村为依托,把田园民宿的诗意生活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有机结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如今,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5000多万元,带动全村111户380人脱贫致富。”西河农耕园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思恩说。

夕阳西下,西河湾的夜晚愈发迷人。“西河恋歌”农家乐里,客人们轻酌浅尝、畅聊山水;老粮库改造的咖啡屋,飘出舒缓的音乐和淡淡香气;“枫杨树下”民宿里,远道而来的摄影爱好者正与店主胡静鸿交流探讨着摄影技巧……

“西河湾已发展46家民宿,55家农家乐,能提供近600张床位,有48所高校在此设立写生基地。写生经济与旅游产业差异发展,互为补充,淡季不淡,客流不断。”西河古村落景区管委会主任张一谋自豪地说。

古村焕发出新的容颜,艺术也增添了新的韵味。走进信阳市平桥区五里店街道郝堂村,“木匠、铁匠、篾匠、泥瓦匠、陶匠、裁缝匠……”一面面杏黄色旗帜在这个被称为“画家画出的小村”里随风飘动。

把“八大匠”植入美丽乡村郝堂,是平桥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促进文旅融合的又一重要举措。2024年以来,平桥区将“最美乡村”和“工匠精神”相结合,通过文艺创作、创意设计、科技赋能等手段,不断提升郝堂的知名度和游客的体验感,塑造“和美诗画郝堂”品牌,助力其融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和信阳市“1 + 6 + N”文旅发展体系。

“‘八大匠’再现乡土文化情景,活化历史的记忆,不仅把传统工匠技艺发扬光大,更带给游客不同凡响的非遗文化产品和沉浸式文旅体验。”五里店街道办事处主任张琼说。

染匠张卫星原本是郑州的一位著名摄影师,专业从事植物扎染十余年。“2019年冬来到郝堂,在推出手工扎染体验的同时,又新建了一个玻璃染房,设计加工一些带有郝堂印记的植物包、围巾、服装等,很受游客喜爱。”张卫星乐呵呵地介绍说。

在篾匠刘燕的竹编工坊,手工竹编古典团扇最受年轻女子的喜爱,每天都能卖出几十把。“如今的年轻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崇,超乎我们的想象。”刘燕兴奋地说。

近年来,郝堂村坚持生态优先、文化铸魂、田园打底、数字赋能的发展理念。它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修复村庄生态功能,让村庄更具乡土气息,使绿水青山成为郝堂最耀眼的金字招牌。同时,注重加强历史文化和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让历史记忆成为村庄发展的厚重底色,深入挖掘“匠”文化,推动“匠人谷”建设,推动乡村文化全面复兴,走出一条独具豫南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如今,在老区信阳的广袤大地上,一个个传统村落在深入实施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中如明珠般被擦亮。美丽的风景催生了“美丽经济”,丰富的文化资源变成了“乡村宝库”,一幅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画卷在大别长淮间尽情铺展。

本文介绍了信阳多个古村落的发展成果,丁李湾依托服务区和农业产业发展,西河湾通过乡村旅游脱贫致富,郝堂村以“八大匠”推动文旅融合,展现了信阳乡村在交旅文创融合下的蓬勃发展,实现了乡村的振兴和经济的增长,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模式。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信阳古村:交旅文创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