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中国航海博物馆获赠海量藏品,推动航海文化传承创新

本文围绕中国航海博物馆2024年度社会捐赠藏品捐赠仪式展开,介绍了入藏藏品的数量、种类,展示了部分珍贵藏品及其意义,还提及相关展览情况以及博物馆未来的规划。

在3月18日这个意义非凡的日子里,中国航海博物馆隆重举行了2024年度社会捐赠藏品捐赠仪式。来自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与团体的慷慨之举,让这座本就闪耀着航海文化光芒的殿堂,再次增添了绚丽的色彩。此次入藏的文物、模型以及文献资料数量十分可观,共计299套、2389件。这些藏品就如同鲜活的历史精灵,成为博物馆进一步丰富馆藏、延续航海文明脉络的重要源泉。

此次捐赠的藏品品类极为丰富,涵盖了多达15个不同的种类。它们就像是一幅宏大而精美的航海文化拼图,每一个品类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片。其中,有一份1929年由交通部上海航政局印译的《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当我们轻轻翻开这份纸张已经泛黄的公约,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那个时代国际航海安全规范的雏形。它为研究近现代航海史的发展轨迹,提供了一个无比珍贵的独特视角。还有1961年我国潜艇研发测试所用特制海区灯浮标的设计原图和计算手稿,那密密麻麻的线条与数字,凝聚着老一辈科研人员无数的智慧与心血。它们见证了我国潜艇事业在起步阶段所经历的艰辛探索,为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增添了翔实而生动的注脚。

周鹤龄同志保存的于1949年5月28日参加江海关“景星”号轮集体起义的证明书以及荣获三等功的喜报,宛如两座历史的丰碑。当我们轻轻抚摸着它们,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那段风云激荡岁月里,起义人员无畏的爱国精神与革命勇气。那是一种为了国家和民族命运,毅然决然投身正义事业的澎湃热血,在时光的长河中依然滚烫。

而国内首艘双燃料大型耙吸式挖泥船“新海鲟”轮、中国海军“866”和平方舟号大型医院船等比例模型,以及100米饱和潜水训练减压治疗舱系统等藏品,更是我国航海科技进步的有力见证。从船舶制造工艺的不断革新,到医疗保障能力在广袤海洋上的延伸,再到深海潜水技术的重大突破,这些藏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我国航海事业从最初追赶世界潮流,到如今逐渐引领创新的伟大跨越。

捐赠者代表参观展览

就在捐赠仪式举行的同一天,“众流归海Ⅲ:中国航海博物馆受赠藏品系列展”也盛大开幕。这个展览巧妙地运用实物陈列与视频记录相结合的方式,将每一件藏品背后那动人的故事娓娓道来。当观众们漫步在展览之中,仿佛置身于一条波澜壮阔的航海历史长河,亲身感受着不同时代航海人那不懈的奋斗与辉煌的成就。

展望未来,中国航海博物馆将持续发力。一方面,会进一步优化捐赠服务机制,让更多有意愿的人能够更加便捷地参与到航海文化的传承中来。另一方面,精心搭建更加开放、多元的交流平台,促进航海文化在不同群体之间的传播与交流。通过深入挖掘藏品价值,开展丰富多彩的展览、教育活动等,推动航海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让这些珍贵藏品所蕴含的航海文化,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航海事业的发展奋勇前行。

本文介绍了中国航海博物馆2024年度社会捐赠藏品的情况,包括入藏藏品数量、丰富品类及珍贵代表藏品,阐述了藏品的历史和科技意义,还提到相关展览以及博物馆未来推动航海文化传承创新的规划,展现了航海文化的魅力与发展前景。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中国航海博物馆获赠海量藏品,推动航海文化传承创新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