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近期小米SU7严重事故展开,国家应急管理部就该事故发文,介绍了自动驾驶分级,指出市售智驾车辆多为L2级,很多驾驶员对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存在错误认知和危险行为,强调车企宣传不能误导,驾驶员要正确认识智驾,还提到智驾事故责任归属问题。
最近,小米SU7发生的严重事故在社会上掀起了广泛的讨论热潮。大家的目光纷纷聚焦在这起事故上,同时也对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性产生了诸多疑问。国家应急管理部针对这一情况,公开表明了立场。
在3月29日小米SU7重大事故发生后,国家应急管理部专门发文进行说明。依据我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标,自动驾驶技术依据自动化程度的差异,被细致地划分为L0到L5这六个不同的级别。其中,L0级、L1级以及L2级都只能算作辅助驾驶系统。目前在市场上销售的车辆所配备的智能辅助驾驶功能,最高也仅仅处于L2级水平。
应急管理部的发文进一步指出,如今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已经成为许多新能源车辆的“标配”。然而,这却使得不少驾驶员对其产生了过度的依赖。他们甚至犯下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将智能辅助驾驶功能错误地等同于“无人驾驶”。在驾驶过程中,出现了手离方向盘、分心睡觉等极其危险的行为。这些行为无疑为行车安全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发文着重强调,汽车生产企业在进行宣传时,必须要避免出现误导消费者的情况。同时,要强化“强提示、硬监控”等相关措施。而作为驾驶员,更应该深刻地认识到,智能驾驶仅仅是一种辅助工具而已。道路交通状况复杂多变,随时都可能发生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智能驾驶系统根本无法完全替代人类的判断。
随着时代的发展,智能驾驶行业也在不断进步,相关技术更是日新月异。但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越应该对智能驾驶技术心存敬畏。汽车企业要多一份安全底线意识,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不能忽视安全问题。而驾驶员们也必须时刻握紧自己手中的方向盘,不能将行车安全完全寄托在智能驾驶系统上。
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截至目前,国内还没有一款L3级的量产车型上市。一旦智能驾驶车辆发生事故,责任将由驾驶员来承担,而不是汽车企业。因为这个原因引发的责任归属纠纷已经不在少数,这也是当前智能汽车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本文通过小米SU7严重事故引出国家应急管理部对智能驾驶的发声,介绍了自动驾驶分级及市售智驾车辆情况,指出驾驶员对智驾的错误认知和危险行为,强调车企和驾驶员应有的责任,还提及智驾事故责任归属难题,提醒行业和驾驶员在智能驾驶发展中要重视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