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中全球资本流动路径的话题展开,着重探讨了中国、美国、欧洲等市场的吸引力,以及全球利率环境差异和应对策略等内容。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图片展示:
高盛方面认为,美国或许正在逐渐失去对资本的吸引力。尽管美国拥有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这一市场目前仍具备较强的吸引力,但资本天生具有逐利性,它会流向那些能够带来最大收益、可以得到良好利用的地方。在3月27日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中,高盛集团亚太区(除日本外)总裁、全球管理委员会委员施南德表示:“过去几个月里,我们已经明显观察到资金从日本回流中国,以及在欧洲市场发生的资本轮换情况。目前,全球资本流动的讨论焦点无疑是在中国。”在此次博鳌亚洲论坛上,全球资本流动路径成为了高频话题之一,而重中之重则是对东道主中国市场的重新评估。根据高盛最新研报内容,投资者对美国关税威胁表现得十分镇定,同时中国的AI(人工智能)叙事被视为能够改变游戏规则的关键因素。预计在未来十年内,中国AI发展将每年提升中国每股收益2.5%,并吸引超过2000亿美元的资金流入。施南德在博鳌亚洲论坛谈及中国市场时说道:“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其吸引力和影响力也在持续增强。”
中国市场潜力巨大
施南德指出:“在众多方面,中国都展现出了相当大的吸引力。首先,自2024年9月以来,我们已经看到诸多促进中国市场增长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其次,有一种观点认为,尽管面临出口压力等外部因素,但随着消费的不断增长,中国国内市场将成为中国制造业的主要市场,其潜力十分巨大。”在全球资本流动的版图中,美国一直是重要的一部分。施南德在谈及美国市场时提到:“美国可能正在逐渐失去对资本的吸引力。虽然其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依旧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资本会本能地流向能够带来最大收益的地方,在那里资本能够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对于欧洲市场的吸引力,施南德也进行了分析:“如果我们仔细审视欧洲目前的状况,会发现存在许多阻碍资本流向欧洲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人们普遍认为欧洲的投资环境过于严苛。也就是说,欧洲可能无法创造出吸引资本流入的有利条件。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欧洲可能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强欧盟市场的活力,使其国家在全球市场中更具竞争力。最终,资本流动的一种可能结果是,欧洲资本会被引导回流欧洲,这或许是未来欧盟发展的一个方向。”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施南德认为,投资者对美国以外地区通胀的担忧已经成为过去式。如今,投资者更加关注经济增长情况。因此,在关税形势逐渐明朗之后,投资者可能会对大多数经济体的降息行为持更宽容的态度。预计全球通货膨胀将持续回落,发达经济体将比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更快速地回到通胀目标水平。而在亚太地区,通胀整体接近或低于央行目标水平或历史区间。
或需进一步降低利率
高盛研究发现,在大规模经济体债务繁荣的末期,经济增长通常会出现放缓的情况。由于内需疲软,经济增速将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如果通胀率下降1%至2%,政策利率平均会下降2%。因此,债务负担过重和经济增长放缓给央行带来了巨大压力,迫使其降低政策利率,以支持债务偿还和促进经济活动。施南德认为,这对于中国或其他债务水平较高的亚洲经济体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可能需要进一步降低利率,以支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债务。当前,全球利率环境在各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可谓喜忧参半。以欧洲市场的德国为例,德国可能会扩大财政支出,这将推升欧洲的利率水平。预计亚洲将迎来范围广泛但幅度相对较小的降息周期。而美国市场,由于对关税、预算削减相关影响的前景不明,以及近期宏观数据表现不佳,市场对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加剧。在中国方面,长期利率从年初的低水平略微提升,其中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是增量政策和近期扩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的种种迹象。施南德认为:“从各国对美联储政策的敏感度来看,新兴市场国家的央行正在有策略地进行管理和回应。2024年底,新兴市场各国央行对美联储政策的敏感度已升至过去20年来的最高水平。国内财政政策、货币和信贷供应的趋势以及全球政策的变化发展,影响了各国央行应对通胀和增长问题的能力。到目前为止,各国央行采取宽松政策仍然受到一定的制约,但这并不会改变最终的政策方向。”近十年来,政策制定者更加关注金融领域新的风险因素。对于政策制定者和监管机构,施南德建议:“应该维护和建设市场信心,保持政策的明确性和可预见性,监管要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保持国际交流并分享经验教训,避免由于缺乏协调性而出现溢出效应和不稳定情况。”
本文通过高盛集团相关人士在博鳌亚洲论坛的观点,分析了全球资本流动趋势,指出中国市场潜力巨大,美国吸引力渐失,欧洲需改善投资环境。同时探讨了全球利率环境差异及应对策略,强调新兴市场央行的管理和政策制定者对金融风险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