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议题展开,介绍了今年是《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之际中法发布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阐述了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极端气候事件、生物多样性受损以及对不同国家影响不均衡等问题,提及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削弱全球气候行动合力,最后探讨完成控温目标的可能性及中国在清洁能源方面的贡献,强调国际社会需尽快行动。
今年正值《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这一重要节点。3月27日,中国和法国共同发布了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这份声明意义重大,它重申了两国加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坚定承诺,明确表示要维护多边主义,并且坚定支持《巴黎协定》及其温控目标。该温控目标是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之内。
格陵兰岛融化的冰山,这一触目惊心的景象仿佛是大自然发出的声声警报。当下,全球升温态势持续突破历史极值,极端气候事件也变得愈发频繁。比如在2022年,欧洲遭遇了“500年一遇”的高温,葡萄牙的气温一度达到47℃;2021年,德国发生严重洪灾,这场灾难导致220人不幸丧生。
全球生物多样性也在这场气候危机中遭受着严峻的挑战。据新华社报道,全球83%的陆地生态系统因气候变化出现退化,珊瑚礁覆盖率较20世纪50年代下降了50%。这一系列的数据无不显示出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
值得注意的是,气候变化对于不同国家的影响并不均衡。发展中国家在这场危机中承担了不成比例的风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数据显示,全球最不发达国家因气候灾害年均损失GDP的2.3%,而发达国家仅为0.4%。2022年巴基斯坦的洪灾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场洪灾致使1700人死亡,经济损失高达300亿美元,占其GDP的10%。这充分说明,在极端气候面前,南方国家显得更为脆弱。
1月20日,第二次成为美国总统的特朗普上任首日就签署行政令退出《巴黎协定》。这已经是特朗普政府继2020年以后的“二次退群”了。特朗普曾多次声称,《巴黎协定》对美国“不公平”,会“扼杀就业”,并导致美国煤炭、钢铁等产量下降,损害美国经济。他还宣称,《巴黎协定》将美国的财富转移到了其他国家。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国,却频频拒绝承担与其国力和地位相对应的国际责任,这种行为显然削弱了全球气候行动合力。
完成控温目标还有理论可能,但要立即行动
长期以来,国际上关于气候变化存在一种论调,认为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并非人类,而是地球自然环境的历史大趋势。不过,在2022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用第六次气候评估报告(AR6)向人们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全球气温上升毫无疑问可归咎于人类,我们正在挑战人类适应能力的极限。
未来,我们能否实现控制全球升温1.5℃至2℃的目标呢?2022年4月4日,IPCC发布的《2022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在给予人们希望的同时,再次敲响警钟。报告指出,我们仍有一半的机会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以内,但这要求我们确保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在3年内,即2025年达到峰值,到2030年前该排放量要比2010年减少43%。
2023年12月6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中国角拍摄的风力发电设备模型,这小小的模型背后,是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做出的巨大努力。10年来,中国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增量一半以上,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年均占全世界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的40%以上。而且,中国同各国将“绿色”打造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底色,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绿色能源项目合作。
观察人士认为,《巴黎协定》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未来五年行动力度。若各国提升NDC目标三倍、加速淘汰化石能源、完善气候资金机制,1.5℃目标的实现仍存理论可能。一个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世界是全人类的共同期盼,而中法联合声明展现了大国担当。突破“承诺多、行动少”的困局,更需要国际社会尽快拿出切实的行动来。
本文介绍了中法发布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强调维护《巴黎协定》温控目标。阐述了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极端气候、生物多样性受损、影响不均衡等问题,指出特朗普政府退出协定削弱全球气候行动合力。探讨完成控温目标虽有理论可能,但需各国立即行动,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贡献显著,呼吁国际社会突破困局,采取切实行动应对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