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2024年9月崇明岛河湖水生生物调查展开,介绍了调查背景、方法、成果,包括发现新记录种、国家保护动物等,同时也提及外来入侵物种问题,以及后续调查计划。
水生生物,乃是生活在各类水体中的生物的总称。它涵盖了微生物、藻类、水生维管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鱼类等丰富多样的生物类别。这些水生生物在特定的水体环境下,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共同构成了复杂而稳定的生态关系,在整个水生态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4年9月,崇明岛河湖水生生物的调查工作全面完成,这标志着崇明生物多样性调查取得了新的重要成果。在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的精心指导下,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崇明区生态环境局携手上海海洋大学等专业调查团队,开展了此次意义重大的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团队收获颇丰,共发现了中国藻类新记录种1种、上海底栖动物新记录种2种。这些新发现不仅揭示了崇明水生生态系统的复杂多样,也为水生态保护和相关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水生生物系教授王丽卿指出,河湖水体中水生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多样性,能够直接反映河湖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是衡量生态保护成效的重要指标。崇明岛拥有湿地、河流、湖泊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水生生态系统。因此,摸清崇明河流、湖泊水生生物的“家底”,对于检验现有生态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以及分析崇明生态岛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崇明岛河湖造成的影响,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春末夏初时节,调查人员精心选取了重要的湖泊、河流作为样区,设置了多达46个调查点位,其中包括东风西沙水库、明珠湖、北湖、南横引河、北横引河、团旺河等。同时,调查团队还兼顾了镇级和村级河道,甚至将调查范围拓展到了江苏辖区的部分河道,开展相关采样调查工作。这样全面细致的调查安排,确保了此次河湖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能够充分反映崇明岛生态水域的特点。
王丽卿教授解释道:“此次调查分春季和秋季进行。春季是大多数水生生物的繁殖和生长季节,而秋季生物多样性相对稳定。在这两个时段进行大范围的采样调查,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出区域水体生物物种多样性状况。此外,这两个时段恰好分别是崇明岛的枯水期和丰水期,环境的差异会引起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不同时期的调查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崇明岛的物种组成。”
在一个下午两点,调查团队在南横引河沈港路桥附近开展了打捞实验。他们熟练地利用浮游生物网在水面下来回拖动,采集样品。采集到的样品经过量固定液固定后,被带回实验室进行进一步处理和观察。此次调查有了令人惊喜的发现——一种名为“类奇异布纹藻(Gyrosigma exoticumoides)”的中国藻类新记录种。这是一种附着或底栖性硅藻,其结构非常独特。它的壳体略呈“S”形,壳面中部宽,两端变窄,末端膨大略呈刀状,表面横纵纹交错成网格状,长度可达218微米。这种藻类主要栖息于河口微咸水生境,对环境变化高度敏感。它的发现对于深入理解崇明岛水域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
类奇异布纹藻(Gyrosigma exoticumoides)
工作人员在七滧港新陈海公路桥和北横引河利民桥周边,按照采集、过筛、清洗、固定、挑拣的流程,利用采泥器在河流底部进行底泥样品的采集工作。此次调查又有新的收获,发现了上海市两种新记录底栖动物——直脉矮突摇蚊(Nanocladius rectinervis)和小型棒脉摇蚊(Corynoneura carriana)。摇蚊在水域环境食物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鱼类、鸟类等水生动物的食物来源,同时对水质监测和水域健康评估起到重要的指示作用。这些摇蚊种类在上海地区从未被记录过,这充分表明了崇明岛水域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
直脉矮突摇蚊(Nanocladius rectinervis)
小型棒脉摇蚊(Corynoneura carriana)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调查中还发现了一种甲壳动物——凹背新尖额蟹(Neorhynchoplax introversa)。这种蟹类通常栖息于河口及具有盐度变化的通海河流中,喜欢栖息在水草间或腐殖质丰富的底泥、石块下,是一种不常见的物种,曾在江苏、上海、浙江、广东、海南等地有过记录。此次在崇明岛北横引河四滧港东桥处发现这一物种,为崇明岛水生生物多样性增添了新的记录。
凹背新尖额蟹(Neorhynchoplax introversa)
此外,调查人员还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单角蛏(Uninovaculina chinensis) [原名中国淡水蛏(Novaculina chinensis)],在崇明岛的东风西沙水库、南横引河、北横引河等地均有分布。中国单角蛏在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福建陶江和珠江流域等地的湖泊及与其相通的河流中也有分布,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中国单角蛏(Uninovaculina chinensis)
据了解,此次崇明河道湖泊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丰硕。调查团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48种、浮游动物93种、底栖动物117种、游泳动物76种,以及水生维管植物38种。这些数据极大地丰富了崇明岛的生物多样性“档案”,也为进一步开展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然而,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调查人员发现了3种外来入侵物种,包括拉氏尖头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福寿螺(Procambarus clarkii)和克氏原螯虾(Pomacea canaliculata)。这些外来物种的存在提醒我们,在进行生态保护的同时,必须高度关注外来物种的入侵问题。
接下来,调查团队将继续深入开展更多层次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例如应用环境DNA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等先进手段。同时,他们会持续对调查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详细分析,评估崇明区河湖水生生物多样性的现状,识别关键物种和濒危物种。此外,团队还将深入挖掘崇明区河湖水生生物多样性反映出的生态学问题及面临的胁迫因子,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本文介绍了2024年9月崇明岛河湖水生生物调查成果,发现多种新记录种和国家保护动物,丰富了生物多样性档案,也发现了外来入侵物种问题。后续调查团队将继续开展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