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金昌市永昌县红山窑镇水泉子村将原本被视为“无用杂草”的芨芨草,开发成制作扫帚的原材料,通过一系列发展举措,实现村集体增收和村民就业,探索出乡村振兴新路径,并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的故事。
三月,春风带着丝丝寒意,轻轻掠过河西走廊的戈壁滩。在这略显荒凉的土地上,沉睡了一整个冬天的芨芨草,正悄悄地从土里探出嫩绿的新芽。在甘肃金昌市永昌县红山窑镇水泉子村的扫帚加工车间里,53岁的刘成志正专注而麻利地忙碌着。他熟练地将晒干的草秆一把把理顺,然后迅速地进行捆扎。在他的身旁,已经摞起了半人高的成品扫帚,这些扫帚仿佛是他辛勤劳动的成果勋章。
曾几何时,芨芨草在当地人眼中,是一种连点火都嫌扎手的“无用杂草”。然而,如今它却华丽转身,成为了全村人脱贫致富的“法宝”,摇身一变成为了“致富草”。在短短6年的时间里,芨芨草产业带动村集体年增收超过5万元。更重要的是,它让30余名群众能够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不用背井离乡去外地打工。而且,水泉子村还凭借芨芨草产业探索出了一条“村企联营、以产带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时间回溯到2018年,那时的刘成志还在外打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金昌市场对天然材质扫帚的需求呈现出激增的态势。他的脑海中灵光一闪:“芨芨草纤维坚韧、耐磨损,这不就是做扫帚最好的原材料吗?”于是,他怀揣着希望和梦想,跑遍了永昌县的每一个角落,最终在水泉子村找到了品质最佳的野生芨芨草。随后,他在水泉子村建起了一个简陋的小作坊。在这个小作坊里,他靠着最简单的装备,开始了将芨芨草捆扎成扫帚的创业之路。
村民在制作扫帚。金昌市委宣传部供图
随着扫帚的销量不断攀升,突破了5万把,原有的小作坊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这时,水泉子村党总支书记葸仁庆和刘成志一起算了一笔账。他们发现,如果将零散的加工进行整合,不仅能够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还能壮大村集体经济。于是,在2024年,村集体积极争取到了150万元的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有了这笔资金,他们对原有的小作坊进行了“脱胎换骨”式的升级改造。原本的露天作业区被900平方米的标准化车间所取代,车间里还引进了自动化绑扎机,将生产效率提升了3倍。同时,村里还修建了硬化道路,这条道路直通G312国道,大大方便了货物的运输。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创新了合作模式——村集体以厂房、资金入股,企业负责技术和销售,然后按照比例进行利润分成。
扫帚加工车间。金昌市委宣传部供图
据了解,该车间实行弹性工作制,非常人性化。在农忙时节,村民们可以随时请假去忙农活。目前,有50余户村民从事芨芨草的收割工作,每户年均增收达到了1.5万元。
谈及未来的发展,刘成志充满了信心。他兴奋地说道:“以后还可以把芨芨草编织成草帘出售,考虑到附近种植大户多,还能做成颗粒草混合草料出售给种植户。”
甘肃水泉子村利用芨芨草发展扫帚产业,从最初小作坊起步,到后来通过村企联营、升级车间等举措实现村集体增收和村民就业。该产业不仅改善了村民生活,还探索出乡村振兴新路径,并且未来还有进一步拓展产业的潜力。本文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