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儿童抽动障碍展开,介绍了其表现、病因,阐述了中医治疗的优势,分享了实际康复案例,还给出家庭护理指南及对家长的建议,帮助家长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这一疾病。
“妈妈,我喉咙好痒,总是想清嗓子……”
“老师说他上课老是眨眼,是不是眼睛有问题?”
“上次我凶了他几句,没想到他开始频繁眨眼,是不是被我吓到了?”
如果您家孩子也出现过这些“小动作”,先别急着责备或者忽视他们。要知道,这很可能是儿童抽动障碍的表现。近年来,因为“抽动障碍”前来就诊的儿童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多趋势。
这种疾病比较常见于5 – 10岁的儿童群体,而且男孩的发病频率要明显高于女孩。它不仅会给孩子带来困扰,也让家长们烦恼不已。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全面深入地了解一下儿童抽动障碍的相关知识。
认识抽动障碍:孩子成长的“隐形绊脚石”
抽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肌肉抽动或者发声。
除了频繁眨眼、不自觉耸肩之外,还可能有以下表现:
喉咙里时不时发出“吭吭”声;
突然不受控制地甩头、扭脖子;
甚至会重复说脏话或者秽语。
需要明确的是,这些行为并不是孩子故意去做的,而是神经系统出现的一种异常反应。如果这种情况长期持续下去,很有可能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社交。
在中医理论当中,抽动障碍被归为“肝风”“慢惊风”的范畴。中医认为,孩子的身体就如同是一棵小树苗,需要有充足的“养分”才能够茁壮成长。要是先天禀赋不足(比如说父母的体质比较偏弱),又或者是后天喂养不当(例如饮食不节制、睡眠不足),都可能会导致肝风内动,进而引发抽动症状。
具体来说,抽动障碍的病因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内因:大多是因为先天禀赋不足、精血亏虚,从而导致肝阴不足,肝阳偏亢。
外因:包括感受外邪(像感冒这种情况)、睡眠不足、压力过大、情志失调(例如焦虑、紧张等情绪)、饮食不节(比如过度食用辛辣油腻的食物)、长时间屏幕暴露、身体疲劳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肝风内动,引发抽动症状。
中医治疗:标本兼治的“组合拳”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中医在治疗抽动障碍方面的优势。和西医治疗相比较,中医治疗更加注重整体调理以及病因治疗,它不仅能够缓解症状,还可以减少疾病的复发。
比如说,通过中药调理、耳穴贴压等方法,治疗的核心就是“平肝熄风”,从根本上改善孩子的体质,缓解抽动症状。
案例分享:晨晨的康复之路
晨晨(化名)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1岁的晨晨在4年前就开始频繁出现不自主的喉中发声现象,后来被诊断为抽动障碍。尽管接受了西药治疗,但是症状并没有明显的缓解,这让晨晨的父母十分焦虑。
2020年6月,晨晨的父母带着他来到湖南妇女儿童医院中医儿科门诊。接诊的殷旭主任医师详细询问了晨晨的病情,发现他除了喉中发声之外,还有频繁眨眼的症状。结合舌脉象以及抽动频率,殷医生判断晨晨属于“肝风内动、阴虚阳亢”型抽动障碍。
治疗方案:
中药调理:以平肝熄风、滋阴养血为主,根据晨晨的体质定制专属方剂。
耳穴贴压:通过刺激耳部的肝、脾、神门等穴位,调和脏腑、缓解症状。
治疗效果:
治疗初期:晨晨一开始有些抗拒治疗,但在医生和家长的耐心鼓励之下,他逐渐放松了下来。经过7剂中药治疗之后,晨晨喉中发声和眨眼的频率明显降低,注意力也更加集中了。
治疗4个周期后:到2021年7月的时候,晨晨的症状近乎痊愈,学习成绩也逐渐回升。
2025年3月:晨晨因为春季多风诱发了眼角抽动,不过症状明显比4年前减轻了。经过7剂中药调理之后,症状再次得到了缓解。
抽动障碍的家庭护理指南
抽动障碍虽然很难完全根治,但是通过中医治疗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可以显著缓解症状。家长、老师和学校应该共同努力,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膳食平衡:合理搭配饮食,避免过度食用辛辣、油腻的食物。
增加身体活动:鼓励孩子每天进行6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控制屏幕时间:设置手机使用时长,在睡前1小时禁止使用电子设备。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孩子情绪出现大幅度波动,帮助他们保持心情舒畅。
规律作息:小学生要保证10小时的睡眠时间,为孩子营造黑暗安静的睡眠环境。
给家长的话
抽动症并不是孩子的错,就像感冒发烧一样,需要我们进行正确的治疗。中医并不是人们认为的“慢郎中”,而是帮助孩子重建身体防线的智慧之选。当孩子出现眨眼等症状时,请给他们一个拥抱而不是责骂;当治疗见到效果时,请记得坚持调理巩固战果。
本文详细介绍了儿童抽动障碍的表现、病因,强调了中医治疗的优势,并通过晨晨的康复案例展示了中医治疗的效果,还给出了家庭护理指南和对家长的建议,旨在让家长正确认识和应对儿童抽动障碍,帮助孩子缓解症状、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