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惊!浙江老两口双双患食管癌,不良习惯是元凶,远离食管癌,从改变饮食习惯开始

本文通过讲述浙江温州林阿婆和老伴罗大爷双双被诊断为食管癌的案例,引出对食管癌的介绍,包括其成因、高危人群、预警症状以及预防方法等内容。

近日,在浙江省温州市发生了一件令人揪心的事情。林阿婆因为声音莫名变哑,前往医院进行检查,最终被确诊为食管癌晚期。而在陪同林阿婆治疗的过程中,老伴罗大爷向医生透露,自己最近吃东西时总是有梗噎感。随后,经过详细的胃镜检查和活检,令人遗憾的是,罗大爷也被查出患上了食管癌。

那么,究竟什么是食管癌呢?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全球癌症负担数据显示,食管癌可是全球十大癌症之一。而且,食管癌的发生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不良饮食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

研究表明,那些习惯吃得烫而且进食速度又快的人,和吃饭温度适中且细嚼慢咽的人相比,患食管鳞癌的风险最高能增加近 4 倍。下面,就来详细说说哪些行为极易引发食管癌。

喜欢烫食,小心灼伤食道

生活中,无论是热气腾腾的面条,还是刚出锅的饺子,很多人总是忍不住狼吞虎咽。然而,过热的食物会直接灼伤食道黏膜。如果长期反复受到这样的刺激,就很有可能诱发食管癌。

口味过重,腌菜致癌风险高

口味偏重、爱吃腌菜的人群可得注意了。腌菜中含有亚硝酸盐,要是长期食用这类食物,会大大增加患食管癌的风险。

狼吞虎咽,食道易受伤

吃饭时狼吞虎咽不仅不利于食物的消化,还容易因为食物温度过高而灼伤食道。此外,食物未经充分咀嚼就吞咽下去,还可能划伤食道黏膜,长此以往,也会增加患食管癌的风险。

吸烟喝酒,食管癌的“帮凶”

无节制地吸烟喝酒也是引发食管癌的重要诱因之一。过量饮酒会损伤食道黏膜,长期酗酒者患食管癌的概率会大幅增加。

这些高危人群要注意

40 岁后风险上升

相关数据显示,食管癌多发于 40 岁以后的人群,所以这个年龄段的人更要格外关注自己的食管健康。

心情压抑、忧虑是大忌

经常生气、忧虑或情绪低落,都可能对食道造成慢性伤害,从而增加患食管癌的风险。

身体出现这些变化,可能是食管癌预警

食管异物感

食管异物感是食管癌早期的症状之一。患者常常会感觉喉咙里有东西,既吐不出来也咽不下去,而且这种感觉在吃饭和不吃饭时都有可能出现。

吞咽困难

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吞咽困难的症状。初期可能只是吃固体食物时感到哽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甚至连流食和水都难以吞咽。

胸骨后疼痛

食管癌还可能导致胸骨后疼痛,这种疼痛可能与进食有关。不过要注意的是,冠心病也可能引起类似的疼痛,冠心病的疼痛往往与情绪刺激或劳累过度有关,需要进行仔细的鉴别诊断。

声音嘶哑

当食管癌压迫喉返神经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声音嘶哑的症状。这种嘶哑通常是长期持续性的,和感冒引起的暂时性嘶哑有所不同。

预防食管癌可以这么做

合理膳食

许多疾病都是由于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引起的,所以保持合理的膳食结构对于预防食管癌至关重要。

锻炼身体

经常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健身运动,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良好的作息和心态

熬夜已被证实是一种致癌因素,我们应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处于压抑、忧虑的情绪中。

早期筛查建议

胃镜检查是目前筛查食管癌最有效的方法。对于高危人群,如家族中有食管癌病史的人,建议从 40 岁开始进行胃镜检查。如果第一次检查没有问题,建议 3 – 5 年后再次检查。

潮新闻·钱江晚报福利继续送!本期奖品是 U 型按摩枕一个。

本文通过林阿婆和罗大爷双双患食管癌的案例,详细介绍了食管癌的成因、高危人群、预警症状以及预防方法。提醒大家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关注自身健康,尤其是 40 岁以上的高危人群要定期进行筛查,早发现、早治疗。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惊!浙江老两口双双患食管癌,不良习惯是元凶,远离食管癌,从改变饮食习惯开始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