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博鳌亚洲论坛“关于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共创世界绿色未来”分论坛展开,聚焦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烈锦在论坛上提出的关于新型能源转型以及氢能利用的观点和建议。
南都讯 记者发自北京。3月26日,也就是博鳌亚洲论坛开幕的次日,“关于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共创世界绿色未来”分论坛准时举行。在此次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郭烈锦发表了重要观点。
郭烈锦教授指出,新型能源转型的核心其实是技术的转型和提升。在未来的能源格局中,氢能的重要性将会愈发凸显。他强调,当前的新能源体系存在一个明显的短板,那就是缺乏能够将不连续和不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储存下来的二次能源。而在众多能源形式中,氢作为能量的载体和物质转化的单元,经过几十年的科学研发,逐渐脱颖而出。值得一提的是,在2024年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能源法,氢能首次被明确纳入能源管理体系,这无疑预示着未来氢在能源领域的地位将更加重要。
从制氢技术的角度来看,目前已经有成熟且成本较低的制氢方法。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各种含碳废弃物等为原料,通过清洁、不排碳的工艺就可以生成氢。例如,煤炭超临界制氢1公斤成本不到10元。与之相比,绿电制氢的效率则相对较低。郭烈锦分析,当前最先进的光伏发电技术也仅仅只能将20%的太阳能转化为电,如果再用这部分电进行电解水制氢,整个过程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不超过10%。
基于以上情况,郭烈锦提出了创新性的建议。在能源利用方面,应该把太阳能的光电效应、光化学效应和光热效应等结合起来,设计一种既产电又产氢的新能源转化体系。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利用效率,将其提高到30% – 50%甚至更高。他还以新疆塔城的一个示范工程为例,该工程利用太阳能的光热电耦合分解当地的盐碱水,实现了制氢和生产淡水的双重目标,从太阳到氢的效率可达15.6%。
此外,郭烈锦认为这种新能源利用系统还能够解决氢能储存成本高的难题。由于地球表面70%被水覆盖,只要有水源和充足的阳光,就可以因地制宜地将电和多种能源融合在一起,实现低成本、大规模的氢生产,从而满足人类对能源的基本需求。
在博鳌亚洲论坛分论坛上,郭烈锦院士针对新型能源转型提出观点,强调氢能重要性,分析不同制氢技术的优劣,并建议设计既产电又产氢的新能源转化体系以提高太阳能利用效率,同时认为该体系可解决氢能储存成本高的问题,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