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在就业服务方面的创新举措和取得的成效。亳州市通过创新服务模式、落实政策、优化体系、对接供需和提供补贴扶持等多种方式,稳定就业局势,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
在当今社会,就业问题一直是关乎民生的重要议题。安徽省亳州市积极响应这一需求,不断探索并创新就业服务模式。当地政府大力推进就业服务窗口的前移以及服务的下沉,致力于让就业服务能够真正走进居民的“家门口”。如此一来,居民们无需长途奔波,就能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从实际成果来看,截至2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了6222人,就业局势保持着总体稳定的良好态势。
为了进一步推动就业工作的开展,亳州市围绕政策领航,精准锚定就业的“航向标”。当地深入贯彻实施《亳州市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30条措施》《亳州市推进全民创业打造创业型城市十条扶持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犹如有力的助推器,促使企业创造出更多高附加值、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同时,针对城镇新增就业、企业吸纳见习情况、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帮扶等重点任务,亳州市开展了常态化的指导工作。通过这种方式,确保全市的就业工作能够像一盘精心布局的棋局,统筹有序地推进。
在体系优化方面,亳州市全力织密就业“保障网”。以社区“三公里”范围内的劳动者和小微企业为重点服务对象,当地打造了“三公里”就业圈信息平台。这个平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直击辖区就业困难群体就业不充分以及市内劳动用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截至目前,“三公里”就业圈信息平台已经吸引了1.6万家次企业入驻,累计提供岗位达9.6万个,成功帮助1.18万人实现就业。
为了更好地实现供需对接,亳州市积极搭建就业“连心桥”。当地常态化开展“2+N”招聘活动,并且根据不同的场景进行了多样化的安排。在乡镇,“招聘进镇村”活动让就业服务深入基层,让更多农村居民有机会找到合适的工作;在高校,“就业进校园”活动为大学生求职提供了便利,帮助他们更好地迈出就业的第一步;在商场,“就业招聘长廊”拓宽了就业信息的传播渠道,让更多人能够及时了解到就业信息;在广场,“就业夜市”为求职者和企业提供了别样的交流平台,增加了双方沟通的机会。截至目前,已组织“2+N”各类招聘活动238场次,累计服务企业4090家,达成就业意向4.56万人。
此外,亳州市围绕补贴扶持,为就业注入“新动能”。自2025年以来,亳州市持续加大就业补贴政策的扶持力度。全市开发了1239个青年就业见习岗位,并发放补贴157.11万元,这有助于青年群体积累工作经验,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85名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就业补贴25.5万元,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投身就业市场;开发公益性岗位40个,为1871名灵活就业人员发放社保补贴,共计617.21万元,切实帮助就业困难人员解决就业难题。
安徽省亳州市通过创新服务模式、落实政策、优化体系、对接供需和提供补贴扶持等多维度的举措,在就业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稳定了就业局势,还为不同群体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