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阆中古城消防设备过期问题,通过描述专项协商会的情况、记者实地走访调查以及社区面临的痛点,揭示了灭火器更换资金和管理责任不明确的困境,同时政协委员呼吁尽快解决该问题。
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
在 3 月 20 日这一天,阆中古城内一场备受瞩目的“古城保护与利用”专项协商会拉开帷幕。此次协商会直击“阆中古城消防设备过期问题”,引发了多方的强烈关注。
据现场人员透露,古城内现存 6500 多具灭火器,然而其中约 4000 具由于长时间裸露暴晒等原因,已经无法有效使用,急需更换。这一情况让古城里 4 个社区的负责人对古城的消防安全忧心忡忡。在长达两个小时的现场协商会上,“灭火器谁来管?谁出钱更换?”这两个关键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
阆中古城曾开展的消防演练现场。(资料图)
在古城议事堂现场,消防设备过期这一话题瞬间点燃了各方的讨论热情。当天上午,这场围绕古城保护与利用的专项协商会在阆中古城本源堂正式举行。会议伊始,第一项议题是“民族小学校门口接送学生高峰时期的安全管理”,各方经过协商,很快就得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然而,当第二个话题“古城内灭火器等微型消防设施更新”被抛出时,现场气氛变得紧张而激烈。主持会议的阆中市政协古城联络员将前期调研发现的问题一一呈现,涉及的社区、街道办、古城管理局、应急管理局、财政局等 10 多个有关单位纷纷参与讨论并作出回应。
南街社区作为古城核心区里最大的社区,其参与现场协商的社区负责人无奈地表示:“按照工作要求我们社区需要更换 1200 多具灭火器,但社区根本没有经费,这可怎么换?”不仅如此,该社区的消防水喉、消防栓、消防扳手等设施都有一定程度的损坏,也急需检修更换。
与此同时,阆中古城里的凤凰楼、三陈街、内东街三个社区负责人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据统计,这 4 个社区的共享灭火器生产日期从 2018 年至 2023 年不等。按照阆中古城管理局和阆中市“双创办”提出的“古城里的灭火器不能超过 2 年”要求,超过 2 年期限的“过期”灭火器多达 4000 多具。但社区既没有资金,也没有专人负责管理这些灭火器。经过 2 个小时的现场协商,究竟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依然没有明确的答案。
“古城保护与利用”专项协商会议现场。(拍摄:谢杰)
协商会现场讨论激烈,那么古城内灭火器等消防设备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相应法规又有怎样的要求呢?带着这些疑问,封面新闻记者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并采访了科普专家。
记者沿着阆中古城景区主街道一路行走,发现街头巷尾每隔 200 米左右,就能看到重点防火单位、街面、院落悬挂着灭火器。这些灭火器的生产日期喷印在红色瓶身上,器材来自湖北、广东、成都等地,生产日期各不相同。在武庙街,灭火器瓶身显示生产日期为 2018 年;笔向街,部分灭火器生产日期为 2019 年;双栅子街、北街等显示生产日期为 2021 年、2023 年不等。
挂在阆中古城街头转角处的灭火器。(拍摄:谢杰)
在灭火器、消火栓、微型消防站等设备设施上,贴有社区的检查卡,上面有手写的 2025 年 1 – 3 月检查签字。然而,却没有此前维修或更换内部溶剂的标识记录。南充科技职业学院消防救援学院专职教师、一级消防工程师仵文庆介绍说:“灭火器生产日期一般标记在瓶体上,超过使用期限,就属于报废的灭火器,存在安全风险隐患,所以过期的灭火器不能使用。” 按照相关规定,对消防灭火器有报废和维修两个方面的明确规定。从出厂时间来看,达到或超过规定的最大报废期限应报废。其中,水基型灭火器 6 年,干粉灭火器 10 年,洁净气体灭火器 10 年,二氧化碳灭火器 12 年。从灭火器筒体来看,出现“锈蚀面积大于或等于筒体总表面积的 1/3,表面有凹坑”等情况,也应报废。对维修期限的要求是:水基型灭火器出厂满 3 年、首次维修后每满 1 年;干粉灭火器、洁净气体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出厂满 5 年,首次维修后每满 2 年,都需要由有资质的专业机构开展专业维修。
内东街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陈鹏,主要分管社区安全工作,灭火器等微型消防设施问题一直是悬在他心里的一块“大石头”。他介绍说:“现在内东街社区有 640 具灭火器,按照 2 年标准,有 600 多具需要更换!”内东街辖区有 3200 余户居民和商户,其中近 700 户在古城里。辖区里的共享灭火器,最早一批于 2018 年 2 月投用,配置标准是一栋楼房至少挂 2 具,最大一处院落配置有 14 具。之所以有“2 年标准”,是因为这些灭火器长期裸露和暴晒,时间稍长就达不到灭火要求,存在安全隐患。陈鹏还说,在 2022 年,阆中古城管理局和阆中市“双创办”在消防安全工作中明确要求,古城里的灭火器不能超过 2 年。
“前几年,古城管理局给社区拨付了一些经费,巡查中发现没有气压、有损坏的,社区就陆续进行了更换。但从 2023 年开始,更换的情况就极少了。”陈鹏无奈地表示,2019 年配置的微型消防车,如今电瓶和显示屏都坏了,轮毂也变形,都需要处理。辖区内 101 个消防水喉,其中有 26 个损害严重,也需要更换。“内东街社区更换维修这些设施设备,预计需要花费约 10 万元,但社区实在是无能为力。”
挂在阆中古城街头转角处的灭火器。(拍摄:谢杰)
阆中市政协委员、保宁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柴福林,同时也是“古城保护与利用”专项协商双组长之一。他对阆中古城消防设备问题进行了更全面的介绍和问题梳理。“2018 年阆中古城建微型消防站,由保宁街道办统一采购,古城大面积挂上了灭火器。”柴福林介绍说,社区成立消防站在增强群众消防意识、提升大家消防设备使用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古城发生的一些小事故也能及时处置。
“但在日常使用和演练中,我们发现很多灭火器因长期裸露暴晒等原因,出现结块情况,无法正常使用。”柴福林指出,目前整个古城有 6500 多具灭火器,却没有做过大规模检修。按照有关工作要求,有 4000 具左右“过期”需要更换。经过摸排统计,古城内四个社区都存在烟感报警器维护、消防车辆维修、灭火器检修更换、水喉水带更换等具体问题,资金缺口可能达到 45 万元左右。
“但目前实行的古城管理条例中,对于谁来管这些消防设备,钱从哪里来,并没有明确提及。”柴福林表示,古城消防救援大队负责自有专业设备和消防用水的管护,街头的灭火器由属地社区管理,但社区财政预算中没有这笔费用,也没有主要牵头部门。因此,柴福林呼吁,应从完善制度、权责分明、明确资金保障等方面尽快解决这些问题。
阆中市政协委员、“古城保护与利用”专项协商组总联络员王波介绍,自 2021 年“有事来协商”平台启动以来,消防安全一直是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行业部门、专家学者、居民与商户、外来游客的协商,曾推动解决了古城火灾初期险情处置能力不足、智慧消防如何精细化管理等问题。“协商现场,来自财政局的负责同志提出将考虑把这笔支出调整进预算,这是个好消息。”王波表示,协商组将形成专项督办,把问题反映到主管部门,期望能尽快推动问题的解决。
点击封面新闻微信公众号
“封面头条”栏目
编辑 唐维灿责编 王 萌审核 向 雷
本文围绕阆中古城消防设备过期问题展开,详细阐述了协商会情况、实地走访结果以及社区面临的困境。众多灭火器因过期无法使用,资金和管理责任不明确,虽政协委员呼吁解决且财政局有积极表态,但问题仍待落实。古城消防设备的更新与管理迫在眉睫,需尽快完善制度、明确权责和保障资金,以消除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