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中部地区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使命,围绕新质生产力展开。通过湖北日报等多家媒体的联动报道,采访了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探讨了中部地区在制造业和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思路、新举措以及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宏大版图中,中部地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经济至关重要的增长极,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就如同为中部地区的崛起注入了一股强劲的新动能。中部地区正坚定不移地推动产业创新与制度创新的深度融合,力求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步伐,从而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出属于中部的磅礴力量。
近日,湖北日报携手安徽日报、江西日报、河南日报,围绕“向‘新’发力”这一主题,精心推出了联动报道。此次报道特别连线了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大家聚焦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就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交流观点、踊跃提出建议。
“惟楚有才”,中部崛起筑支点
——访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韩民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龚雪
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就必须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进程,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为制造强国的建设添砖加瓦。“新质”发挥引领作用,“智能”提供强大赋能,这为中国制造业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合肥合锻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严建文指出:“我国工业历经40多年的发展,已实现从弱小到强大的华丽转变,智能制造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如今正朝着制造强国的目标大步迈进。然而,在一些细分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需要借助改革的力量催生新质生产力,注入全新的动能,从而突破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他认为,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我们还是要坚定不移地坚守制造业,高度关注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以自主创新为引领,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深入研究新材料、制造工艺和核心技术,脚踏实地地推进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采用“小步快走”的方式推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与传统制造业紧密结合。
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例,该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地位高的显著特点,处于价值链的高端和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其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产业链的综合竞争力。严建文向记者透露,目前,高端智能装备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竞争的焦点。虽然我国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部分领域的创新发展上取得了重大成效,但部分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仍依赖进口。他举例说道:“比如,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大型石化装备、汽车制造关键设备及先进集约化农业装备等,特别是高端设备迅猛发展与我国配套的‘三基’产品(基本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供应不足的矛盾,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最大短板。”
此外,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还面临着创新体系不完善以及人才短缺等日益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严建文强调:“有必要进一步出台相关措施,鼓励国产高端装备的研制、生产以及销售,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稳步迈进。”
严建文认为,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国产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出台更加积极、更具针对性的政策,从生产、研发、准入和应用等各个环节强化政策的协同性,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形成以国产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建设国家基金会,加强基础研究与制造工艺研发。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前瞻性研究,积极探索新的理论和方法。他特别指出:“特别是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等前沿领域,我们要抢占科技制高点,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主力军。严建文建议,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项目要加大支持力度。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税收减免等措施,充分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科创之花”,结出更多产业硕果
——访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科技厅厅长宋德雄
江西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朱华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科技学院小麦研究中心教授茹振钢表示:“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所理解的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通过种质资源创制、智能技术融合、生产模式革新等系统性突破,实现粮食产能与质量效益的协同提升。”
茹振钢还提到,在小麦育种领域,要进一步加大在现代生物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他介绍说:“在培育新品种时,我们团队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筛选出同时具备优良农艺性状和特定抗病基因的小麦品系,大大缩短了育种周期,提高了育种效率,这就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在育种环节的生动体现。”
在茹振钢看来,推进农机农艺农技的深度融合也十分重要,要在小麦主产区积极推广先进的种植模式。例如匀播模式,该模式应用的技术通过优化分蘖成穗特性与播种机械的适配性,在使小麦增产的同时不增加成本,实现了节本增效的目标。
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科技和人才发挥着至关重要、相辅相成的作用。茹振钢形象地比喻道:“如果把科技比作火箭,人才便是驱动火箭上天的发动机,二者共同构成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能。”我国拥有一支规模庞大、素质过硬、结构不断优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队伍,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依靠科技力量进行谋划布局,与高水平人才培育紧密结合。
茹振钢说:“我们在河南一些地方建立了‘中原学者工作站+科技研发中心+合作社示范基地’的创新联合体,正在通过人才流动激活当地农业生产,这种‘需求导向’与‘技术供给’的双向互动,更有利于优良品种的推广。”
他还介绍了产学研合作的成果:“我们与国内大型种子企业建立联合推广模式,已成功转化多个高产广适新品种;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开展小麦抗赤霉病研究项目,成功培育出抗赤霉病且产量表现优异的小麦新品种,实现了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茹振钢强调,加强产学研合作,也是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本文围绕中部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展开,在制造业方面指出要突破高端装备制造的瓶颈,从政策支持、基础研究等多方面发力;在农业领域强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进育种技术、种植模式等革新,同时重视科技和人才的作用以及产学研合作。中部地区正积极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为自身崛起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