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浙江、天津、广东三地的校园体育活动,介绍了各地为落实“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要求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展现了校园体育的新风貌和孩子们在运动中的健康成长。
近年来,“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如同春风般吹遍各地各校。在“五育”并举的指引下,学校体育改革的浪潮汹涌澎湃。各地学校积极响应,通过多种方式增加学生体育活动时长,推动体育教学不断创新,全力提升体育锻炼的质量和效果。如今,校园里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孩子们欢快地跳起来、尽情地跑起来、积极地活动起来,他们身上挥洒着汗水,眼里闪烁着光芒。
为了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要求,近日,中国教育报携手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联合开设了“体育相伴 健康成长”专栏,带领大家一同走进充满欢笑与活力的校园,去感受体育的魅力。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浙江、天津、广东,看看这些地方精彩纷呈的校园体育活动。
浙江:体育课天天见 小身板天天练
寒假期间,浙江省90个县(市、区)收到了一份别具一格的寒假作业——在当地挑选若干学校进行试点,制定“每天一节体育课(体育活动课)”的教学计划,并于春季新学期正式实施。
这项改革的灵感源自温州。2024年秋季,温州市率先在170所义务教育学校开展每天一节体育课(体育活动课)的试点工作。每节课的时间不少于40分钟,并且被正式编入课表,同时不得占用每天30分钟的体育大课间活动。
温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强调:“体育课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必须开足开齐开好。”尽管在试点过程中遇到了课程调整、师资短缺、场地紧张等诸多新问题,但试点学校对这项改革依然保持着积极的态度。
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对学生的在校时间进行了精心规划,制定了“3 + 1 + X”模式,以满足每天一节体育课(体育活动课)的开设标准。除了3节常规体育课之外,还有1节球类选修课和1节兴趣类体育活动课。在球类选修课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足球、网球、排球等活动项目。而兴趣类体育活动课则安排在周二或周五下午最后一节课后,让学生在户外自主开展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据该校副校长张寰宇介绍,温州二外每天上午安排了30分钟的体育大课间活动,中午有40分钟的校园漫步时光,下午还有20分钟的劳作课。由于学校是寄宿制学校,初中部的晚课间还设有体育类课程,晚自习结束后也有晚锻炼时段。学生们全员参与,每天的运动时间远远超过了2小时。
随着体育课时的增加,师资问题也随之而来。有校长算了一笔账,一所中等规模的小学,班级数大约在36个左右,如果每周多上一节体育课,就需要增加两名体育教师。为了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有的学校发动全校教师,让他们承担难度较小的体育活动课;有的学校则从校外招聘兼课教师。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体育课“天天见”的新常态在170所试点学校稳稳扎根。温州市南浦小学学生家长娄女士对此深有感触:“现在学校每天能够保障孩子2小时的运动时间,孩子的精神头更足了,饭量也比过去增加了不少。”
在总结温州经验并对全省进行摸底调研之后,浙江省教育厅于2024年年底发文,明确要求90个县(市、区)在春季新学期开展每天一节体育课(体育活动课)的试点工作。小学阶段注重突出基础性和趣味性,初中阶段强调多样性和选择性,高中阶段则鼓励采用专项性的教学组织方式,以满足学生更高层次技能学习的需求。试点学校要优化课程设计,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将体育活动内容统筹设计列入课程,打造多样化的课外体育活动,助力学生奠定坚实的体能基础、提升运动表现、掌握两项运动技能。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第二小学,三年级学生正在进行班级间篮球联赛。通讯员 潘学康 摄
浙江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每天一节体育课(体育活动课)为切入点,构建多元体育活动体系,推进阳光体育“一校一品”,完善学生赛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天津:运动小场地 校园添活力
看着孩子们在学校新建成的塑胶场地上尽情踢足球,在寒风中奔跑、拼抢,热情高涨,天津市静海区王口镇第四小学校长张春梦感慨万分:“这片新场地不仅满足了农村娃的期待,更点燃了他们的足球梦!”
近两年,天津累计投入近2亿元,对49万平方米的学校体育运动场地进行了提升改造,并推动中小学体育场馆设施在节假日及寒暑假向学生开放。2024年,天津市教委印发了新修订的《提升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十条措施》,推出了一系列有力举措。春季新学期伊始,天津市教委明确要求,所有公办、民办中小学要保障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天津市教委副主任郝奎刚表示:“天津高度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提升场地设施条件、增加体育课时、拓展活动场地、开展全市中小学书记校长培训等一系列举措,全力保障学生的体育活动需求,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筑牢根基。”
天津市和平区四平东道小学学生在操场上做游戏。陈欣然 摄
和平区昆明路小学的操场面积有限,每到课间,只能容纳近千名学生在操场活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校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走廊等边角区域打造了17块“微场地”,新增了体感飞行棋、趣味跳房子、投壶、扔沙包等传统体育和跨学科趣味运动项目,进一步丰富了孩子们的课间活动。
近年来,天津各学校充分挖掘校园空间资源,将走廊等校园“边角料”区域打造成校园“微操场”,开辟出更多的体育课教学和活动场地。
天津市第二十中学秉持“小场地,大作为”的理念,充分利用小场地上好体育课。每到周二下午第七节课,操场上便热闹非凡。高一年级11个班级、520余名学生齐聚操场,共同上一节体育活动课。12位体育教师根据各自的专长,组织学生开展篮球、武术、滚铁环、拔河等活动。
第二十中学校长邵凤鸣说:“体育锻炼是学校生活的必修课,我们不仅要培养师生健康第一的理念,更要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寸空间,打造一个‘处处可运动、时时能锻炼’的活力校园。”
在天津,许多场地受限的学校通过优化空间和科学规划操场使用时间,推动小课间活动课表化。各班级按照时间安排轮流到操场开展活动,无法到操场的班级则在教室、楼道等场地同步活动,确保每名学生都能享受到运动的乐趣。
面对城市中心校区活动空间有限的难题,和平区岳阳道小学创新采用“时空分域管理法”,将操场精准划分为跳绳、接力等六大主题运动区域,并建立“双时段轮转机制”。
每天上午第一、三节课后,各班级分两轮进入操场活动。低年级的孩子们跳绳、踢毽子,几人一组展开激烈比赛,脸上满是专注与喜悦;高年级学生则进行小型接力赛,团队合作精神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
学校以课表化形式分层设计活动内容,构建“3D活力课程体系”,打造“成长型活动链”。一方面,纵向实施分级培养:低年级以“绳毽飞扬”发展基础协调性,中年级通过“智慧擂台”培养策略思维,高年级借助“团队挑战赛”锤炼领导力。另一方面,横向推行“每月一主题”进阶机制,“春日竞速”“脑力全开”等主题活动持续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该校分管体育工作的主任李享介绍:“我们通过科学规划、多元设计和家校协同,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双空间小课间’体系,让15分钟小课间成为学生强身健体、启智润心的成长新时空。”
近日,记者来到蔡公庄镇,这里已成为静海区体教融合的生动典范。
蔡公庄镇蔡公庄学校是静海区体育局手球训练基地,自2019年手球队成立以来,学校在专业教练和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吸纳五至九年级学生及全镇优秀运动员,逐步发展壮大。为了兼顾训练与学习,学校科学安排时间:平时利用社团活动和课后服务,周末固定加练,寒暑假进行集训。
蔡公庄学校手球队在市区级比赛中屡获佳绩,成为全市青少年手球比赛中声名远扬的“冠军队”,还代表静海区多次参加青少年手球夏令营活动,与西藏昌都市实验小学开展友谊赛,切磋技艺、增进友谊。
在蔡公庄学校体育馆里,记者看到队员们挥汗如雨,运球、传球、防守、射门……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与激情。孩子们在球场上奔跑、飞跃,将拼搏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全神贯注,尽情释放自我,享受着运动带来的快乐。
广东:天天动起来 活力满校园
深圳小学学生钟镇安原本体能不佳,对长跑更是充满畏惧。然而,入读深圳小学后,学校实行每天一节体育课,他坚持体育锻炼,体能得到了大幅提升。他感慨地说:“一天一节体育课,帮我们强健了体魄,还磨炼了意志。”
“身上有汗、脸上有笑、眼中有光”的可喜变化,正在越来越多的广东中小学生身上悄然发生。近年来,广东多地聚焦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通过多种方式增加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长。广东鼓励珠三角地区先行先试,计划用3年时间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一节体育课。
自2016年起,深圳小学就开始推行每天一节体育课。学校党总支书记王海林介绍,为了保证体育课时,学校在国家标准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做好“加减法”,科学统筹课程、课时安排,逐步增加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
从2024年春季学期起,每天一节体育课已成为深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标配”。深圳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不增加总课时量的前提下,优化课时统筹,把每天一节体育课编入课表,严格落实。
近年来,广东抓住重点,要求中小学校每天安排不少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课间安排适量的室外活动和放松活动。
初中的学习相对紧张,再加上长时间久坐,中山市第二中学学生梁凯华有时会感到疲惫。
如何在校内、校外一起为学生的体育时长“做加法”,让体育从校内“学科”变成全市青少年的“一种习惯”?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充分利用周末、节假日,开展中山市青少年“云运动”挑战赛系列活动。当地引导学生克服场地、时间等影响,高效利用课后碎片化时间。学生通过线上打卡等方式,养成“天天动起来”的好习惯。
梁凯华经常在周末、节假日与同学们相约运动。运动不仅帮助他们缓解了学习的疲劳,更为健康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广东引导学校强化课内外衔接、校内外结合,通过适量布置体育课外作业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训练、竞赛。
河源东源县灯塔镇第二小学曾经面临场地问题的困扰。学校的跑道是未经硬化的黄泥路,一节体育课下来,有些学生身上满是灰尘,再加上学校运动设施不齐全,一些学生不愿意去操场。但得益于广东省财政的300万元专项改造资金,灯塔二小的运动区焕然一新。学校新建了塑胶环形跑道、足球场、羽毛球场等,运动场地更加宽敞,运动设施更加丰富,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运动热情。
2022年至2024年,广东省财政安排4.35亿元农村学校体育场地改造专项资金,助力粤东西北762所学校的体育场地“换新装”。该省还设立了学校体育美育卫生国防教育改革发展资金,“十四五”期间投入5亿元用于学校体育工作。
为了给每天一节体育课提供充足的师资保障,广东大力实施“强师工程”,目前全省小学体育教师实配数已大于应配数。广东每年组织超过2000名体育教师参加省级专项培训,体育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实现了双提升。
广东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以体育人,人人阳光。”得益于增加学生体育活动时长等举措,广东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在全国保持前列;中小学生总体近视率实现连续3年下降,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较低水平。
本文详细介绍了浙江、天津、广东三地在校园体育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效。浙江推行每天一节体育课(体育活动课)试点,从温州经验推广至全省;天津加大资金投入改造场地,各学校巧妙利用空间开展体育活动,还有体教融合的成功范例;广东通过增加体育课时、开展“云运动”、改善场地、加强师资等措施,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各地对学生体育教育的重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其他地区的校园体育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