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宣称“零添加”的酱油被检测出镉、总砷一事展开,阐述了“零添加”可能是商业噱头,以及此类问题对公众认知和食品安全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呼吁企业和各界共同提升公众食品科学素养。
【图说】
在当下食品市场宣传中,“零添加”成了一个热门词汇,但它真的名副其实吗?
这幅图由李法明绘制,嘉湖配文。
据3月21日央视网的报道,最近,有几款在市场上宣称“零添加”的酱油,被检测出含有镉、总砷。这一消息瞬间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虽然检测结果显示,这些重金属的含量并没有超过国家标准,但是酱油作为家家户户日常烹饪中必不可少的调料,这个消息还是在社交平台上掀起了热议的浪潮。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对食品“配料表干净”的诉求也越来越强烈。为了迎合消费者的这种需求,不少企业纷纷推出了号称“零添加”的商品。然而,专家指出,现实中的“零添加”很可能只是一种商业噱头。此前,就有媒体曝光过所谓的“0糖”其实仅仅是“0蔗糖”,而如今,“零添加”的酱油又被检测出含有重金属物质。
比人们对商家宣传语失去信任更为严重的是,此类问题的一再发生,可能会加剧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读和反感。从宏观层面来看,这其实是不利于食品安全的。实际上,从科学的视角出发,食品添加剂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保鲜、保质、提升口感等。只要企业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开展生产,消费者就不必“谈添加剂色变”。
在此,希望有关企业能够和社会各界一道,用扎实的技术、安全的产品以及靠谱的宣传,共同涵养公众“舌尖上的科学素养”,让消费者能够理性、科学地看待食品添加剂和各类食品宣传。
本文围绕“零添加”酱油检测出重金属这一事件,揭示了“零添加”可能是商业噱头的现象,强调此类问题对公众认知和食品安全的负面影响,呼吁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提升公众食品科学素养,以保障食品安全和消费者的理性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