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启动“拆围透绿”工程,县委、县政府带头拆除围墙,普通市民可自由进出办公大楼,且院内停车位免费向公众开放。同时介绍了该工程的目的、推进机制以及当地此前的交通整治情况,还列举了其他地方拆除政府大院围墙的事例,并采访专家解读其意义和个别地方反复开放的情况。
据相关消息,在3月24日,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正式启动了“拆围透绿”工程。这一工程中,县委、县政府发挥了带头作用,县城里除中小学校之外的38个机关和事业单位,都将围墙拆除。
记者实地探访汉寿县委驻地时发现,县委大院处于该县老城区的核心位置,其旁边紧紧挨着的就是县政府大院。县委办公大楼仅有6层,县政府办公大楼也只有7层,从外观上来看,这两栋大楼都显得有些老旧。由于没有了围墙的阻隔,马路对面的市民广场能够直接通往县委、县政府大院。
既然没有了围墙,那么普通市民是否能够进入办公大楼呢?记者亲自尝试进入县委办公大楼了解情况,结果十分顺利地就来到了二楼县委办,整个过程没有受到任何阻拦。县委办的一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县委和县政府办公大楼大约是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的,虽然已经有一定年头,显得有些老旧,但仍然能够满足日常办公的需求,所以一直没有再建新楼。市民到县委、县政府办事时,可以自由出入办公大楼,而且院内的停车位还免费向公众开放。
该工作人员坦言:“刚开始的时候确实存在一些担忧,比如正常的办公秩序会不会受到影响。”毕竟彻底拆除政府机关的围墙,是需要勇气和决心的。在“拆围透绿”工程中,县委、县政府率先带头作出了示范。他还表示:“开放是必然的,这也是发展所需。”事实证明,拆除围墙之后,办公秩序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拉近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距离,老百姓的满意度也更高了。
据汉寿县城管执法局规划监察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涂洪瑜介绍,“拆围透绿”工程从2022年就开始了,其目的是提升城市品质、美化城市环境,把城市空间开放、串联并共享起来,让群众休闲更加舒适、办事更加便利。为了顺利推进这项工程,汉寿县采取了“一个单位、一个方案、一名牵头领导、一名责任干部”的工作机制,明确了责任主体和时间表,并且组织了专班专职逐一进行验收销号。最终,仅仅用了50天的时间,除中小学校外,县城的38个机关和事业单位就全部拆除了围墙。
另据相关报道,在2020年8月6日之前,汉寿县街头巷尾车辆乱停乱靠的现象十分严重,导致交通秩序混乱,“城市肠梗阻”频繁发生。2020年6月,该县打响了城区综合秩序整治攻坚战,公安、城管、交通、文明办等30多个部门单位联合行动进行治堵。取消了机动车道上的所有停车位,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打击机动车违停行为、曝光公职人员车辆违停行为;取缔“非法营运”等一系列严厉举措,有效遏制了车辆违停现象。当地还在医院、学校、商场等车流量大的区域以及较宽的人行道上,施划了9000个机动车停车位;利用城区空闲地块、边角地块,新建了34处停车场,新增了3897个机动车停车泊位。当地决策者最终决定,1.2万多个公共车位至今免费停车。
实际上,多年前就已经有地方宣布拆除围墙,开放政府大院。2022年7月,河南省信阳市委、市政府大院拆除院墙后,市民纷纷涌进大院纳凉,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2016年,四川省乐山市发文要求市级机关带头拆除办公场所围墙,做到让绿于民、让路于民。当年,该省宜宾、雅安等地也纷纷响应,拆除了政府办公楼外的围墙,将大院变成了开放共享的公共场所。2015年,兰考县也曾开展大规模的拆墙透绿行动,包括兰考县政府在内的多个机关大院拆除围墙,对外开放。
2022年,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政府大院变成一个老百姓可以随便进出的地方,这是文明和进步的体现。”拆掉围墙,打通了政府和外界的连接,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心理上都进一步拉近了民众和政府的距离,也意味着现代政府越来越开明、更开放。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政府大院属于公共资源,应该为群众所用。让民众享受环境、纳凉、停车,就是对公共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了公共资源的共享。
此外,记者还发现国内有少数城市曾经开放过政府大院,但一段时间后又对开放时间进行限制,或者直接悄悄取消了开放措施。针对这种情况,竹立家称,个别地方出现这种反复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安保或者环境管理上的压力,对开放时间进一步规范的措施是可行的,并不是倒退。”他还说,政府大院变身“公园”,面对更多的人群,管理模式也会相对发生变化。只要总体趋势是进一步向外开放,有些许反复不是问题,“在不断反复中进步。”
本文通过介绍汉寿县“拆围透绿”工程,展现了政府在提升城市品质、拉近与民众距离方面的积极作为。同时列举多地拆除政府大院围墙的事例,强调了开放政府大院是文明进步的体现,能实现公共资源共享。虽然个别地方存在开放反复的情况,但总体趋势是不断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