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泰安:创新驱动,开启黄河战略发展新篇章

本文聚焦泰安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积极作为。介绍了泰安在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创新、水安全管理、生态治理、绿色低碳转型等多方面的成果与实践,展现其全力打造黄河下游高质量发展“泰安样板”的决心与行动。

近年来,泰安紧紧锚定“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这一宏伟目标,深入推进大保护、大治理工作,推动先行区在高起点开局、高标准推进,全力以赴打造黄河下游高质量发展的“泰安样板”。

去年,沿黄九省(区)信用联盟成立大会在泰安盛大举行。该联盟由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九省(区)信用中心等单位携手组建,其主要目的是促进黄河流域各省区之间实现信息共享、监管协同、市场共同培育以及品牌联合铸造,为黄河流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为了凝聚起先行区建设的强大合力,泰安以创新示范为引领,在“体制机制”方面先行先试。搭建了高规格的组织领导体系,专门成立了5大工作专班,精心制定了五大领域行动计划,逐步健全了覆盖各重点领域的先行先试政策体系。同时,实施项目策划推进“4334”工作模式,每年精心谋划推动100个先行区重点项目,形成了滚动策划、接续实施的良好项目建设机制,为黄河战略的纵深实施提供了坚实的项目支撑。此外,还积极谋划重大国家战略集成改革,规划建设汶河新区作为先行区起步区,致力于为黄河战略实施打造亮点、树立典型。

在水安全管理方面,泰安不断加强举措,积极打造黄河长久安澜示范区。建成了省内投资最大、规模最大、拦蓄水位最高的大汶河砖舍拦河闸等一批控制性枢纽工程。完成了181座小型水库安全鉴定工作,大力推进12座现代化水库管理矩阵和小型水库保险机制试点。使得重要河段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标准。构建了以大汶河数字孪生系统为核心的智慧水利系统,率先探索全流域联合调度机制。修订了《城市防汛应急预案》,建成海绵城市面积达132.5平方公里。

泰安将生态治理作为践行“两山”理念的核心战场,运用系统思维推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实施重要生态区保护修复工程,完成森林抚育面积2.4万亩,建成绿色矿山58座。实施泰山•黄河—大汶河生态保护隔离带项目,加速构建山青、水绿、林郁、田沃、湖美的泰山大生态格局。出台了全省首部水资源管理地方性法规《泰安市水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作为沿黄九市水权改革牵头市,其水权交易改革案例获得全国推广。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全国首家水资源计量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成功落户泰安。实施大汶河母亲河复苏行动,深化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泰安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稳居全省内陆城市前列,水环境质量指数长期保持全省前三,东平湖获评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泰安市更是被国务院评为全国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市。

泰安以“双碳”战略为突破口,将自身的生态优势成功转化为绿色发展动能,开启了全域绿色低碳转型的深度实践。加快制造业工艺流程、技术装备、产能规模的优化升级,创建了国家级绿色工厂30家、绿色工业园区2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家。有3个集群入选省支柱型雁阵集群,12个集群入选省特色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储能之都”,实现了全省首座抽水蓄能电站建成投运、全国首座商业化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向国家电网发出第一度电、全球首座基于盐穴储气的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并网发电。全市在建在运储能装机总量超过500万千瓦,位居全省第一。制定《绿色建材推广应用三年实施方案》,建设装配式产业基地21个。新增绿色建筑426.2万平方米,新开工装配式建筑139.0万平方米。启动“零碳泰山”试点建设,新泰市入选省低碳城市示范创建名单。

泰安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和积极实践,在体制机制、水安全管理、生态治理、绿色低碳转型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正朝着打造黄河下游高质量发展“泰安样板”的目标稳步迈进,为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示范。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泰安:创新驱动,开启黄河战略发展新篇章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