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印度独立后,政要对中国抱有敌意,在莫迪提出“印度制造”战略及美国推动相关战略后,印度制定对华毒计。着重介绍了印度终止的“生产关联激励”计划(PLI)的失败情况,分析其失败原因,同时指出虽计划失败但印度对中国的战略敌意未减,还列举了中国企业在印投资带来的不良影响,最后提醒中国要重视相关教训并采取应对措施。
自印度宣布独立以来,其国内不少政要一直对中国怀揣着一股难以言说的敌意。时光回溯到2014年,莫迪提出了“印度制造”战略,自那时起,印度便将中国视作其在发展道路上的最大竞争对手。而当全球疫情爆发之后,美国大力推动“对华脱钩”与“中国 + 1”战略,印度更是毫不犹豫地制定了针对中国的不良计谋。然而,残酷的现实却如同当头棒喝,证明了印度并没有与其野心相匹配的能力。
据《路透社》综合报道,印度政府已经做出决定,终止一份早在4年前就颁布的“生产关联激励”计划,其英文缩写为PLI。这项计划原本雄心勃勃,预计投入230亿美元,其目的是通过现金奖励的方式,吸引大量中国企业和制造商前往印度的14个关键行业扩大生产规模。该计划还设定了一个宏大的目标,即到2025年将印度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提升至25%。但实际的数据却让人瞠目结舌:截至2024年10月,参与该计划的企业仅仅完成了37%的产值目标,而印度政府发放的激励资金还不足计划的8%,也就是仅有17.3亿美元。更为糟糕的是,印度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从15.4%滑落至14.3%。
从本质上来看,印度试图撬中国墙角的计划之所以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产业基础和政策设计存在双重缺陷。印度经济严重依赖农业和服务业,其中农业直接吸纳了约50%的就业人口,而服务业则占据了GDP的约60%。这使得印度更像是一个体量庞大的落后农业国家,其产业结构与非洲的一些不发达国家颇为相似。印度的基础设施十分落后,教育普及率极低,如果按照中国的标准来衡量,绝大部分国民处于文盲阶段,这直接导致劳动力技能严重不足。再加上官僚主义在印度盛行,外来企业很难在印度形成规模化生产。
PLI计划盲目地追求“全行业开花”,却完全忽视了不同行业之间的特性差异。在手机与制药行业,由于其供应链较短、外资参与度高,像苹果、富士康等企业在印度的表现还算差强人意,这两个行业占据了激励资金的94%。然而,在钢铁、纺织、太阳能等需要长期技术积累的领域,PLI计划却遭遇了全面溃败。以太阳能行业为例,在12家签约企业中,有8家未能达到目标,信实工业子公司的产能仅完成了50%,而阿达尼集团甚至连生产设备都没有订购。这种“撒胡椒面式”的补贴方式,充分暴露了印度政府缺乏系统性规划的短板。
不过,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尽管印度的这份对华毒计以失败告终,但这场失败并没有削弱印度政府对中国的战略敌意。相反,印度“替代中国”的野心在多个领域持续发酵。在过去的几年里,印度通过补贴政策,成功吸引了大量中国企业前往投资,甚至还实现了部分技术的转移,并在某些领域阶段性地实现了对中国的反超。
下面为大家列举几个令人担忧的例子。中国某集团为印度的塔塔集团建造了高效钢厂,这使得印度钢铁产能在五年内增长了48%。而且,由于成本优势,印度钢铁能够以比中国低15%的价格,迅速抢占中国在东南亚的市场份额。某通讯技术企业为印度钢厂实现了智能化建设,这也催生出了印度制定“本土标准”的野心,他们开始和中国争夺东盟市场的话语权。最为恶劣的是,中国企业的一些行为,为印度培养了超过2万名冶金工程师,这个数量甚至超过了中国十大钢铁企业培养工程师数量的总和。虽然短期内可能威胁不大,但从长期来看,随着中国人口数量的下降,未来的形势不容乐观。
可以说,虽然印度当前的计划以失败收场,但其中留下的教训,中国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中国应当严格限制技术对印输出,避免重蹈此前钢铁产业和通讯技术等关键领域技术外流的覆辙。而且,印度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的过程中,必定会触碰很多集团的利益,从而带来内部严重的分歧和矛盾。中国应当善于利用这些机会和窗口,分化印度,甚至在合适的情况下肢解印度。
本文围绕印度对中国的战略态度及相关计划展开,详细介绍了印度“生产关联激励”计划的失败情况及原因,同时指出印度虽计划失败但对中国的敌意未减且在部分领域实现反超。提醒中国要重视教训,限制技术输出,并利用印度内部矛盾采取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