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中国研究人员运用光探测和测距(LiDAR)技术统计树木总量、绘制全国树木分布图展开,介绍了估算的树木数量、研究存在的局限,以及该研究对生态和气候目标的重要意义,还提及中国植树造林的现状和前景。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3月21日消息,中国研究人员借助光探测和测距(LiDAR)技术,完成了一项意义重大的科研工作——统计中国树木总量,并精心绘制出全国树木分布图。
最新的估算结果令人瞩目,中国拥有1426亿棵树,平均下来人均拥有100棵树。专家对此评价颇高,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和较高的人口密度,这样的树木数量相当可观。不过,研究作者也指出,由于当前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全国树木的实际总量可能要比这个估算值更高。
该研究的主要负责人、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郭庆华明确表示:“实际总量可能更高。”他通过电子邮件进一步解释,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显示,中国的平均树密度约为1052棵/公顷,这一数据远远高于本次研究估算的689棵/公顷。郭庆华认为真实的树木总量应该介于这两个数据之间,不过这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才能确认。
准确估算中国树木总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郭庆华指出,这对于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状况和树木碳汇量起着关键作用。他的研究团队还绘制了详细的中国“树密度地图”,这将为国家实现生态和气候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持。
郭庆华强调,该研究绘制出的首张高分辨率的中国“树密度地图”,不仅是科研上的一项重要成果,更将推动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和恢复工作。
自2015年起,研究团队就开始了艰辛的科研探索,他们利用无人机采集了覆盖1400多平方公里的激光雷达数据。在这项新研究中,科学家们巧妙地使用集成了人工智能技术的LiDAR360软件,统计出该区域的树木总量,然后以此为依据估算出全国的树木密度。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于2月份发表在中国《科学通报》杂志上。
尽管LiDAR360技术十分先进,但郭庆华也指出其部分功能仍有待完善。例如,它无法准确探测到茂密树冠下生长的树木。他形象地解释说:“在森林茂密区域,重叠的树冠会像一层厚厚的屏障,阻碍对中层和下层树木的精准探测,从而导致计数低于实际数量。”不过他也提出了解决办法,补充地面LiDAR数据以及改进软件可以提高计数的准确性。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环境系统科学系助理教授汤姆·克劳瑟虽未参与该研究,但他通过电子邮件表示,尽管这项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但研究结果总体上与学界此前对中国树木总量的预估是一致的。他提到:“全球人均拥有近400棵树,但在中国这样人口如此稠密的地区,人均100棵树的数字较低是合理的。”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树木总量未来可能会迅速增长。因为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工作,无人机已经投入到“绿色长城”(“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播种工作中。这条位于中国北方的巨型防护林草带,其目标是阻止沙漠扩张。“绿色长城”计划始于1978年,预计将于2050年完成。
研究中使用的技术不仅在统计树木和绘制地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还能为中国植树造林的重点区域提供有价值的建议。郭庆华表示:“高精度数据与智能模型相结合,可确保每棵树都种在最合适的位置。”
3月21日,在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游客在李树种植园内赏花游玩。(新华社)
本文介绍了中国研究人员利用LiDAR技术统计树木总量、绘制分布图的研究成果,估算中国有1426亿棵树但实际可能更多。该研究对评估生态和实现气候目标意义重大,虽技术有局限但与学界预估一致。同时,中国积极植树造林,研究技术还能为植树重点区域提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