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情况,“氢腾”燃料电池在南极成功发电是其进展的体现,但目前产业仍处于规模化破晓前夜,存在政策不连续、设备成本高昂、标准欠缺等问题,文中还提及了业内人士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建议。
近日,我国氢能产业传来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氢腾”燃料电池产品设备在南极顺利实现发电,这一壮举不仅标志着氢能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首次于南极恶劣环境下得到成功应用,更是我国氢能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事实上,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态势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从辽宁积极构建绿醇生态,到成渝地区携手打造氢走廊;从山东着力打造氢能高地,再到海南开展绿氢船舶示范项目,各个区域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同时又与全国整体布局相互协调、相得益彰,共同推动着我国氢能产业不断向前迈进。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我国氢能产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仍处于规模化发展的关键前夜,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纷纷指出,当前氢能产业发展存在政策不连续、设备成本高昂以及标准欠缺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如同一块块巨石,阻碍着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亟需政策、技术、市场等多方力量协同发力,才能让氢能产业真正“跑”起来。
政策连续性待进一步提升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零碳的能源,具有原料、燃料和储能介质等多重属性,是连接不同能源形式的重要“能源连接器”。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各地政府纷纷将氢能产业视为推动能源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其发展。
天能集团控股董事长张天任表示,目前我国已经基本构建起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链,涵盖了制氢、储运、加注和应用等各个环节。特别是在制氢环节,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仅在2022年,全国氢气年产量就超过了3500万吨,并且已经规划建设了超过300个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其中72个项目已经在建或建成,总产能超过20万吨/年,这充分显示了我国在氢能供给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自2022年《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 – 2035年)》发布以来,国内氢能产业的发展重点逐渐从早期交通领域的燃料电池示范应用,向产业链上游的制氢、储氢、运氢及加氢等环节转移,这一战略布局的调整有效推动了我国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2024年11月,氢能作为能源属性被正式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为氢能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然而,业内人士也指出,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氢能政策,但这些政策大多较为宏观,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连续性。中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薛济萍坦言:“当前,氢能相关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薛济萍所反映的这一问题,实际上道出了氢能行业大部分人的心声。早在2020年9月,为了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并于2021年12月底批复京津冀、上海、广东、郑州、河北为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示范期为四年,示范期间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入围的城市群按照预期目标完成情况给予奖励。这一政策的出台大大加快了燃料电池汽车整车生产以及加氢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今年年底,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就要期满了。”薛济萍无奈地表示,但目前相关部门还没有出台后续的衔接政策,这让企业对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
对此,张天任也持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目前我国氢能产业缺少一个专职的管理机构,导致各项政策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配合,难以形成政策合力。虽然氢能已经成为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缺少更高层级的常设机构来保障政策实施的稳定性,使得氢能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成本居高不下仍是难题
业内普遍反映,制造成本居高不下以及市场需求不足,是导致氢能市场接受度偏低的主要原因。
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指出:“目前,我国绿氢、绿醇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绿氢、绿醇的经济性与传统能源及原料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其绿色低碳价值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谈及氢能及燃料电池的示范应用,张天任表示:“氢燃料电池的商业模式受到购置成本、使用成本和售后成本的制约,目前仍无法完全实现市场化。”
薛济萍分析认为,导致绿氢成本高的主要因素是电价和生产设备。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解槽、储运等关键设备的成本将逐年降低,这为未来绿氢替代传统能源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
为了降低绿氢的生产成本,薛济萍建议,现阶段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补贴政策,并且重点向制氢端倾斜。通过直接对绿氢生产企业进行资金支持,将成为降低绿氢生产成本的关键。例如,政府可以按照生产量给予财政补贴,这将为绿氢在交通、电力、工业等领域的市场推广提供有力保障。
建议实行灵活电价机制
氢能产业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政策、技术、市场等多方力量的协同配合。
在体制机制方面,张天任建议成立国家氢经济工作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专门负责统筹协调氢能产业的发展。该机构应制定氢能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相关政策,推动氢能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对此,薛济萍也呼吁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并出台衔接政策,以确保产业能够持续稳定发展。他举例说:“可以延续或优化现有的‘以奖代补’政策,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调整奖励标准和条件,鼓励更多的城市和企业参与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应用,进一步加快燃料电池汽车整车生产以及加氢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钟宝申则提出,针对利用可再生能源就近制取绿氢、绿醇的项目,可以实行灵活的电价机制。例如,取消项目使用的可再生能源电力过网费,从而破除绿氢、绿醇产业化发展的成本障碍。
除了政策方面的建议外,业内人士还建议要优化行业标准法规。张天任表示:“建议从国家部委办局层面,统一标准及审批口径;对于固态储氢、高压气态、液氢及有机液体储氢等不同的储氢方式,应根据其技术特点,出台不同的标准法规,以促进产业的安全可控发展。”
此外,张天任还呼吁要加强对关键材料的支持力度,促进国产化材料水平的提升,确保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同时,要加强对关键零部件(如膜电极、双极板)的支持力度,在促进性能水平提升的前提下实现技术降本,并持续推动关键零部件的可靠性及寿命提升,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
本文介绍了我国氢能产业取得的进展,如“氢腾”燃料电池在南极成功发电以及各地的特色发展项目。但也指出产业处于规模化前夜,面临政策不连续、成本高昂、标准欠缺等问题。业内人士从政策制定、成本控制、标准法规等多方面提出建议,多方协同发力才有望推动氢能产业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