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长沙县“托管式”种田:让农业生产焕发出新活力

长沙县推行“托管式”种田模式,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让农民当“甩手掌柜”也能增产增收,同时合作社实力增强,农业正朝着“智慧农业”迈进,并介绍了长沙县在这方面取得的成果。

在长沙县,一场农业变革正在悄然发生,“托管式”种田让农民尝到了越来越甜的“果实”。

走进安沙镇天健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育秧温室大棚,只见一段段“轨道小火车”有序地将秧盘送到指定位置。曾经人工搬运的旧模式已成为过去式,这一崭新的景象正代表着长沙县农业的新变化。这一幕是刘思源所拍摄到的。

储备农资、智慧育秧、旋耕翻地……最近这段时间,长沙县的田间地头到处呈现出春耕的火热氛围。然而,家住北山镇荣合桥社区的小农户杨林却显得格外轻松惬意。他笑着说:“我只是在协议上签了个字,就完成了春耕备耕的所有准备工作,甚至到秋收前都不用再操心了。”

原来,杨林把自己承包的40亩地全程托管给了长沙华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俊农业)。这样一来,他在空闲时间还能开着拖拉机去运货,以此补贴家用。杨林感慨道:“再也不用起早贪黑地忙碌了,而且还实现了增产增收,一年下来能多挣近2万元呢。”

土地交给合作社去种,农民当起了“甩手掌柜”,收入却不减反增,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原因呢?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一同走进华俊农业去探寻答案。

在华俊农业的育秧工厂内,放盘、铺土、播种、覆土等一系列工序,全自动流水线正开足马力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全力保障农户的育秧需求。企业负责人谢泽民介绍说:“农户只需下订单,工厂就能根据他们的需要提供育秧、耕、种、管、收一条龙服务。”今年以来,企业流转了800亩土地种植早稻,还承包了周边农户超5000亩的早稻育秧订单。“目前,我们已经完成育秧订单3000亩,预计再经过两批次就能完成全部订单。”

我们都知道,水稻要想丰产,育秧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之一。但对于大多数小农户而言,传统育秧方式可谓是费时费力还不讨好。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难题,长沙县积极多元化培育服务主体,多方筹措力量投入到粮食生产中。通过充分发挥区域农事服务中心的作用,推行“十代”社会化服务模式,为农户提供专业化、规模化的托管服务。

再次把目光聚焦到安沙镇天健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育秧大棚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些正在运送秧盘的“轨道小火车”。刚从暗室“新鲜出苗”的秧盘沿着输送带被精准地运送到指定位置,彻底告别了人工搬运的旧模式。

企业负责人王泽峰算了一笔账:“机械化育秧比传统育秧要快很多,不仅省时省力,还减少了人工成本。此外,我们还可以提供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和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增产增收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

在这“加加减减”的过程中,不仅当“甩手掌柜”的农民们实现了土地增产增收,很多合作社的实力也大大增强,实现了“鸟枪换炮”般的转变。

如今,跨区作业、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形式多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正在长沙县不断涌现。在这片广袤的田野上,农业新质生产力在社会化服务模式的赋能下正在悄然蔓延,农业生产正由“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加速迈进。

据了解,长沙县目前已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398个,其中获评全国创新试点服务组织1个、省级社会化服务示范中心3个、省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个。2024年,全县农业社会化服务率达85%,服务规模突破100万亩。

本文介绍了长沙县“托管式”种田模式,农民将土地托管给合作社或企业,实现增产增收,自身也能有更多空闲时间。同时,长沙县通过多元化培育服务主体、发挥农事服务中心作用等,推行社会化服务模式,解决了传统育秧难题,推动农业从“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迈进,且取得了显著成果,有众多专业化服务组织,服务率和规模可观。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长沙县“托管式”种田:让农业生产焕发出新活力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