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岁的管逸在交友软件上结识“丽娜”后,陷入网恋骗局,被骗取一万多元。警方调查发现,这是一起由交友软件平台运营公司联合中介公司,雇佣女聊手实施的特大网络交友诈骗案,涉案资金流水达 3000 多万元,500 多名犯罪嫌疑人落网。同时,文章还对案件涉及的法律问题和受骗者心理进行了解答和分析。
在生活中,有些人说话温柔,各方面看着也还不错,可实际却暗藏诱惑。58 岁的管逸(化名),就遭遇了这样的“诱惑”,一段看似天赐的“良缘”,实则是一场精心编织的骗局。
管逸离异多年,在河南新密一家煤矿公司工作。2024 年 6 月的一天,他下载并注册了一款交友软件。该软件为他推荐了许多年龄相仿的女性,他由此结识了同样离异多年的 55 岁的丽娜。
丽娜对管逸嘘寒问暖、情意绵绵,两人从早聊到晚。管逸认为这或许就是缘分,便向丽娜表白,而丽娜也当即答应了他。
管逸得知丽娜也在新密市,且离他不远,便想线下见面。可丽娜却称线下见面有些仓促,提议先打视频电话。要知道,这款交友软件发一条信息要 1 元,语音聊天一分钟要 2 元,视频聊天一分钟就要近 10 元。但为了丽娜,管逸毫不犹豫地充了值,短短几天就花了 4000 多元。
管逸想加丽娜微信,这样聊天就不用花钱了,可丽娜总说不方便。之后,丽娜说自己这辈子都没办过婚礼,想让管逸满足她举办婚礼的愿望。被“爱情”冲昏头脑的管逸第二天就充了 5700 元,与丽娜在平台上举行了“婚礼”。几天后,管逸再次提到想见面,丽娜却避而不谈,还要求管逸充值购买虚拟礼物证明诚意。
为了能见到丽娜,同年 7 月初,管逸求助了当地电视台帮他寻找“女友”。视频聊天时,只要一提见面,丽娜就以听不到管逸声音为由转移话题,而一提刷礼物,她就句句回应。当管逸表明身边有记者时,丽娜匆忙挂断视频电话,之后再也联系不上,管逸这才意识到自己可能是上当受骗了。此时,他已经为这段“恋情”花了一万多元。
这其实是以恋爱为名,编织的甜蜜陷阱。2024 年 7 月 10 日,管逸向公安机关报案。民警发现这款交友软件在各大应用平台都能下载,宣传语主打“恋爱交友”“同城找朋友”等。安装后,会有美女主动打招呼、发暗示性语言,用户上线后,软件中的女性还会主动发起视频聊天,点击“接听”就会跳转到充值页面。
初步查看后,民警感觉这不像是一款正规软件。但调查发现,这款交友软件由山东一家科技公司研发、运营,资质齐全且经过合法审批。
经调查,民警发现与管逸联系的女子并非自称的“丽娜”,其真实姓名为丁兰(化名),今年 54 岁,浙江人,离婚后在北京打零工。丁兰交代,自己当时被朋友拉入一个 200 多人的聊天群,群主称通过手机与人聊天就能赚大钱。在群管理员指导下,她下载注册了这款交友软件,陪上面的男用户聊天。
男用户与她进行文字、语音和视频聊天时都需要给平台充值,她能拿到充值金额 40%的提成。此后,丁兰在软件上与包括管逸在内的多名男性保持亲密互动。她还会利用平台修改自己聊天主页的位置,欺骗男用户说自己与他生活在同一个城市。
据此,民警判断丁兰存在诈骗行为,而这款交友软件的平台运营公司也脱不了干系。经查,民警发现除了有大量男性用户给该平台充值外,平台运营公司还会向众多登录平台的女性用户汇款,丁兰所在聊天群内的多数女性都在汇款名单中。警方初步判断,这款交友软件的平台运营公司应该是雇佣了一批女聊手,以谈恋爱名义冒充交友女用户,有组织、有步骤地骗取男用户充值。
在查清这个平台运营公司的作案手法和组织架构后,2024 年 11 月,新密警方对公司团伙成员展开抓捕。
这起案件背后,隐藏着网恋背后的“黑手”。犯罪嫌疑人刘铭南(化名)是涉案交友软件的工作人员。他交代,这款交友软件是通过吸引单身男女来相亲,并从中抽成。刚上市时,因用户数男多女少,市场反应不佳,平台负责人胡某于是联合中介公司引入女聊手资源。
双方商定分成比例后,中介公司便在微信群里组织女聊手注册这款交友软件,诱使男用户来平台上充值消费。为骗取男用户信任,软件平台还可以按女聊手要求随意修改位置信息。
经查,这场特大网络交友骗局涉案资金流水达 3000 多万元,参与者除了交友软件平台,还包括多家中介公司。新密警方奔赴湖南、深圳、广州等地对多家中介公司相关人员实施抓捕,500 多名犯罪嫌疑人落网。
目前,包括刘铭南在内的几十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诈骗罪已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胡某等主要涉案人员仍在被追查中。
接下来是普法时间。
Q1:这起案件当中的非法所得是由软件平台公司、中介公司,还有女聊手这三家按比例分的,那么法律上该如何评价这三家的行为呢?
A1:这个网站(公司)负责建立交友网站,它通过平台去寻找女聊手。在客观上首先是虚构事实。这些女聊手并不是真心实意地来跟你谈恋爱,而是要引诱你进行充值;再有就是隐瞒真相。在一些案例中,有的女聊手是有婚姻的,但是她要跟对方在交流过程中扮演一个纯情未婚的少女,这是典型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她的目的是引诱这些客户不断地去充值,进一步增进感情,甚至梦想实现婚姻的小目标。在主观上这三家就是想将被害人的财物进行分割,实现非法获利。所以主观上、客观上,它都能够构成诈骗罪。
Q2:本案当中,我们记者采访了一个软件公司的工作人员,他说自己就是打工赚钱,没想到这个会犯法,对于这种辩解我们应该怎么评价呢?
A2:现在这种事还特别多,老板跑路、小弟挡枪,小弟也轻信了老板的话。你不是公司的骨干,你也不是一个主要的领导者,所以公安找到你,你不会有事。实际上我们可以这么来看,你是公司的一员,在这件事情上你有没有思想、行动和结果。思想就是主观上你是否明知公司在做什么。一般参与到其中的员工,比如说做培训的,比如说帮助这些女聊手注册网站的,他们都明知自己在做什么;第二个,在行为上你有没有直接地参与;第三个就是有没有给被害人造成实际的损失,以及你是否在这种赃款的分割中也得到了一杯羹。这种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也是我国刑事法律的一般原则,在这类案件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Q3:案件中的这些女聊手,她们聊天都是有剧本、有话术的,其实只要稍加甄别,就知道这里面有漏洞。但这些人最后还是人财两空、上当受骗了。您帮我们分析一下这些受骗者的心理?
A3:从心理学原理来看,正负强化机制对被害人持续充值的行为起到关键的诱导作用。当我跟你聊得来,我们大家都有了共同的婚姻目标并持续憧憬时,我只要有时间,就想跟你聊。因为我有所得,我有获得感和幸福感,我会不断地充值。有一天你不见了,这叫负强化。我会特别着急,因为我前面已经投入了大量感情和金钱的沉没成本,我想把这个成本再捞回来,我也会通过充值去不断地找你,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推磨理论。你会发现赌博就是这样,赢了钱你会更加地热衷于赌,输了钱你为了扳本也会去赌。在心理学上就是这么解释这类被害人的。
本文通过讲述管逸在交友软件上遭遇网恋骗局的案例,揭示了特大网络交友诈骗案的作案手法和组织架构。警方成功抓捕了 500 多名犯罪嫌疑人,部分嫌疑人已被批准逮捕,主要涉案人员仍在追查中。同时,文章还对案件涉及的法律问题和受骗者心理进行了解答和分析,提醒人们在网络交友时要保持警惕,避免陷入类似的诈骗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