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首站在茂名信宜市钱排镇银岩天池湖畔举办的赛事情况,包括赛事亮点、各比赛项目、赛道特色,还阐述了赛事对当地乡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3月22日,在阳光与微风的陪伴下,2025中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首站在茂名信宜市钱排镇银岩天池湖畔盛大鸣枪开赛。作为一场国家级年度赛事,它吸引了来自全国14个省区市的近500名顶尖骑手齐聚于此。这些骑手们怀揣着对山地自行车运动的热爱与执着,在云雾缭绕、宛如仙境的千米高峰间,展开了一场激烈无比的角逐。
此次赛事最大的吸睛之处,当属那条串联起“中国李乡・山水双合”万亩李林与“马安竹海”万顷翠浪的“生态赛道”。在这条赛道上,不仅有着陡坡、飞包、乱石阵等多个技术难点,满足了专业赛事对于竞技性的高要求,更让选手们在飞驰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幅绝美的岭南山水画卷之中,尽情饱览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上午9时10分,男子公开组山地越野赛率先拉开了比赛的帷幕。紧接着,女子公开组、男子健身组也紧随其后踏上赛道。选手们在5.6公里长的山林赛道上全力拼搏,这条赛道布满了飞包、跳台,垂直落差累计达140米。他们在飞包时轻盈腾空,仿佛化作了天空中的飞鸟;过弯时辗转腾挪,展现出了高超的控车技巧,让在场的观众惊叹不已。
随后,男子短道越野赛、男女青少年组及男子淘汰越野赛在1.1公里的环湖赛道上精彩上演。选手们在赛道上加速冲刺,弯道超车,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灵动与活力,现场气氛热烈非凡,观众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
这条令人瞩目的赛道位于信宜市钱排镇银岩天池。它依托银岩天池、竹林、草甸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山势地形,精心打造出了一条“会呼吸的生态赛道”。这条赛道不仅确保了赛事的专业性,还极大地提升了观赏性,让参赛选手在激烈竞技的同时,也能深切感受到信宜的自然之美。
“赛道选址,一半靠天,一半靠人。”有着十余年经验的国内山地自行车赛道设计专家余越,经过数月的实地勘察,综合考虑地形、生态、交通等多方面因素,反复论证后,最终选定银岩天池区域打造这条别具特色的赛道。
当赛场上的激情角逐渐渐落下帷幕,竞技的硝烟仿佛化作了银岩天池的袅袅薄雾。选手们终于放缓了急促的呼吸,他们静赏着银岩天池倒映的天光云影,倾听着马安竹海簌簌的风声,漫步于“山水双合”的河边步道,尽情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与闲适。
赛事赋能山区焕新
这个充满活力的周末,赛事带来的“流量效应”让乡村经济数据实现了大幅增长。赛事期间,周边酒店、民宿入住率高达98%,三华李等特色餐饮预订量激增3倍,就连深山里的“土特产”春笋、三华李果脯、果酒等也销售一空。这些令人欣喜的数字背后,是“百千万工程”对信宜乡村从硬件到运营的系统性重塑,山区发展逻辑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
村民们把空置的老房子改造成了温馨的民宿,年轻人纷纷回到家乡开起了餐馆。曾经普通的竹林、三华李、山水如今成了赛道的绝美背景,吸引着游客们纷纷拍照留念、住宿游玩、购买“土特产”。从前可能只值1元的竹子,如今已衍生出百元收入……“百千万工程”让乡村的资源被重新“包装”,随着赛事的举办,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们的收入也跟着水涨船高。
山地自行车“国赛”在信宜开骑,给公众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乡村不再是只能困于传统农业的“配角”,它也可以通过挖掘自身生态、人文等潜力,引入体育、文旅产业,整合资源,实现产业融合升级,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角。
2025中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首站在信宜市钱排镇银岩天池湖畔举行,赛事有独特的生态赛道,选手们在不同项目中展开精彩角逐。赛道依托当地自然景观打造,兼具专业性与观赏性。赛事不仅让选手享受竞技与自然之美,还为当地乡村经济带来显著增长,展现了乡村通过引入体育文旅产业实现产业融合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