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爱卫办发布的《睡眠健康核心信息及释义》展开,介绍了不同年龄段的入睡和起床时间、所需睡眠时长、良好睡眠质量的表现以及有助于保持良好睡眠的方法等内容。
近日,从首都北京传来一则关于睡眠健康的重要消息。3月18日,全国爱卫办正式发布了《睡眠健康核心信息及释义》,为广大民众的睡眠健康提供了科学的指引。该信息中明确推荐,成年人较为适宜的入睡时间是晚上10至11点,早晨起床时间则在6至7点。对于老年人而言,早晨5至6点起床是比较合适的。
这份信息及释义还指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由于身体发育和生理机能的差异,所需的睡眠时长也不尽相同,而且即使是同一年龄段的人,个体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一般情况下,学龄前儿童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的阶段,每天需要10至13小时的充足睡眠;中小学生面临着学习的压力,同时身体也在成长,每天保证8至10小时的睡眠是很有必要的;成年人每天保证7至8小时的睡眠,能够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而老年人身体机能有所下降,每天6至7小时的睡眠基本可以满足身体需求。
那么,什么样的睡眠质量才算是良好的呢?根据此信息及释义,良好的睡眠质量通常具有以下表现:入睡时间较为迅速,成年人应在30分钟以内入睡,而6岁以下儿童入睡时间应控制在20分钟以内;在夜间睡眠过程中,醒来的次数不超过3次,并且醒来后能够在20分钟内再次进入睡眠状态;早晨醒来后,会感到精神饱满、心情愉悦,一整天都精力充沛,注意力能够集中。
为了帮助大家保持良好的睡眠,该信息及释义也给出了一些实用的建议。规律的作息是保证睡眠质量的基础,要养成固定的入睡和起床时间;同时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此外,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避免熬夜,因为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睡前不宜饮酒喝茶,因为酒精和茶叶中的成分可能会影响睡眠;晚餐也不宜过饱过晚,以免加重肠胃负担,影响睡眠。另外,睡前尽量不要刷手机,手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从而影响入睡。
本文围绕全国爱卫办发布的《睡眠健康核心信息及释义》,详细介绍了不同年龄段的睡眠时长、良好睡眠质量的标准以及保持良好睡眠的方法等内容,旨在提醒人们关注睡眠健康,通过科学的方法改善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