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联合公布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展开,介绍了办法出台的背景、对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的各项规定以及实施时间等内容。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公安部携手,联合公布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这一举措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人脸识别技术在当今社会的应用愈发广泛,而其与个人人脸信息安全紧密相连,一直是大众高度关注的焦点。国家网信办相关负责人指出,为了切实规范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的活动,全方位保护个人信息权益,两部门才联合出台了此办法。该办法对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的基本要求、处理规则、应用安全规范以及监督管理职责等方面都作出了详细且明确的规定。
办法明确强调,在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的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充分尊重社会公德和伦理道德,秉持商业道德和职业道德,做到诚实守信。同时,要切实履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绝不能做出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公共利益以及侵害个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对于验证方式,办法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当存在其他非人脸识别技术方式能够实现相同目的或达到同等业务要求时,人脸识别技术不得被作为唯一的验证方式。如果个人不同意通过人脸信息进行身份验证,相关方面应当提供其他合理且便捷的验证方式。
此外,办法还针对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作出了细致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以办理业务、提升服务质量等借口,误导、欺诈或者胁迫个人接受人脸识别技术来验证个人身份。在公共场所安装人脸识别设备时,必须是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并且要依法合理确定人脸信息的采集区域,同时设置显著的提示标识。值得注意的是,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严禁在宾馆客房、公共浴室、公共更衣室、公共卫生间等公共场所中的私密空间内部安装人脸识别设备。
该办法将于2025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
本文介绍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公安部联合公布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涵盖了办法出台的背景、对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多方面规定以及实施时间等内容。此办法的出台旨在规范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的活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