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走进渑池:聆听历史的回响与盛世的欢歌,从灶王爷到仰韶烟花,渑池的独特魅力

本文作者以自己在渑池的亲身经历为线索,从神话故事、历史典故、文化遗址以及现代生活等多个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渑池这座小城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魅力。作者不仅讲述了与渑池相关的《封神演义》故事、苏轼的诗歌创作、蔺相如的外交传奇,还参观了仰韶文化博物馆,感受了当地的民俗风情,让读者对渑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从灶王爷说起》

“渑池小县亦屏商,主将英雄却异常。吐雾神驹真鲜得,地行妙术更难量。二王年少因他死,五岳奇谋为尔亡。惟有智多杨督运,腾挪先杀老萱堂。”这一段精彩的文字出自《封神演义》。当时,姜子牙率领的西岐大军本已胜利在望,谁能料到在渑池这个地方,黄飞虎、崇黑虎、闻聘、崔英、蒋雄几位英雄魂魄归榜,后来被封作“五岳神”。我们平日里常说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的山神,其渊源便在于此。

守卫渑池的是张奎,民间有“腊月二十三,老灶爷上天”的说法,而这里供奉的灶老爷便是张奎。在我看来,如果要封渑池的城隍爷,那非张奎莫属。真想不到,平日里看起来和蔼可亲的灶王爷,原来有着如此厉害的过往。

张奎是个出了名的孝子,然而最终还是被杨戬使诈斩杀;他的老婆高兰英,则是死于哪吒之手。

渑池,真可谓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过年期间我出去游玩了几日,来回都选择住在渑池的同一家店,还吃了同一家的面。别看“渑”这个字生僻,但我小小年纪就会读会写了。这是因为这个字在教材上出现的次数太多了,我上学的时候可是个爱学习的好娃娃呢。

《苏轼的渑池》

有时候,一个人一首诗,就能让一座城市被世人铭记。我说的这个人就是苏轼,这座城市便是渑池。那个时候的苏轼还不叫苏东坡。

嘉祐元年(1056),苏洵、苏轼、苏辙“三苏”进京赴考,路过渑池时在庙内借宿,还在壁上题了诗。嘉祐六年(1061),26岁的苏轼被派到凤翔府(今陕西凤翔)任职,路过渑池旧地重游。此时的他,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首诗,作为对苏辙一诗的应和。

想当初父子三人一同路过时,老和尚还在世;而这次只有他一人旧地重游,老和尚早已逝去,埋入了新塔。年轻的苏轼已然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是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过年出去游玩时,我去的时候晚上住宿在渑池,吃了一碗羊肉烩面;回来的时候,又一次住在渑池,还去同一个地方吃了同样的一碗羊肉烩面。我并非有意追随苏轼的足迹,只是阴错阳差,在这个城市住了两个晚上,所以我对它还是挺在意的。

《蔺相如的渑池》

第一次住在渑池时,一大早我就起来去找秦赵会盟碑。秦赵会盟碑所在的地方叫做渑台,“盟台夕照”是渑池八景之首,不过我是一大早去的。这里可是蔺相如的舞台,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都成了配角。

当时秦赵两国已经打了好多年的仗,秦国在战场上没有得到的好处,便想在外交上获取。在蔺相如这位有勇有谋的“二杆子”的精彩表演下,最后双方“从实力的角度出发”,赵王为秦王鼓瑟,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胁令赵国割15城给秦王祝寿的企图没有得逞,自然秦国割都城咸阳给赵王祝寿也成了一个笑话。

大国之间的外交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管事实究竟如何,这个故事流传了上千年。我们或许记不清是哪个秦王、哪个赵王,但蔺相如的名字却被我们记得清清楚楚。由此可见,职务的高低只是一时的,能流传千古的人都不是一般的人物。

一个“蔺”字,一个“渑”字,这两个生僻字,中国人却都认得。渑台历代都有重建,一直到民国时期,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和章士钊等倡议重修,顶部竖一碑塔,东面镌刻着寇遐隶书的“古秦赵会盟台”六个大字,这个碑现在还在。

现存的会盟台是1985年重新修建的,寇遐所书的碑依然还在。台高14米,台上有亭高8米,亭正中竖一四方碑碣,西面为“重修古秦赵台碑记”。东、南、北三面分别是中国著名书法家舒同、楚图南、肖劳的题词。

《从民族“童年的歌声”到盛世酒厂的烟花》

返回西安的时候,我还是选择在渑池住了一晚,依旧吃了同一家的烩面。不过这次回来得早,住店前我先参观了仰韶文化博物馆,这可是一个免费的博物馆。

余秋雨曾说:“仰韶文化的发现,就是我们民族童年的歌声,使一个壮士重新站立在地球上。”上学时历史课本上都学过仰韶文化,我总觉得要是路过而不去参观,总是一种遗憾,而且博物馆距离城区也就几公里的路程。

博物馆的设计很现代,陈列的物品也十分丰富。不过我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了看,对于这个7000年前的史前新石器文化遗存,我也只是例行打卡而已。

仰韶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绚丽的彩陶,因此也被称为“彩陶文化”,彩陶中出土的最有名的物件就是小口尖底瓶。这可是一个古老的谜团,很多人都猜测这个瓶子的用途。一般认为它是一个汲水器,也有说是祭祀用品的。现在在里面发现了一些酒的遗存,这也说明当时生产粮食有了盈余,已经开始酿酒了。

说到这里,就要提一提仰韶遗址旁边的仰韶酒了,这可是中国白酒史上独一无二的陶融型白酒,采用“陶屋制曲,陶泥发酵,陶甑蒸馏,陶坛储存”的四陶酿酒工艺。我平时爱喝酒,但这次因为某些原因喝不成酒。晚上吃饭时,我忍住没有喝仰韶酒,不过是在仰韶酒厂的烟花爆竹声中入眠的。

现在的仰韶酒据说在河南酒中销量最好,酒厂这几年挣了钱,过年的时候天天财大气粗地放烟花。虽然我没有喝到仰韶酒,但听着那热闹的烟花声,也觉得值了。这里曾有过我们民族童年的歌声,有过战国时期隆隆的鼓声,现在又能听到盛世的烟花声,我一点儿也不嫌吵。

一个小小的地方,苏轼过往了两次,我也过往了两次;苏轼留下了一个成语“雪泥鸿爪”,而我也只能留下这点儿文字了。最后补充一个知识:渑池之名源于古水池名,本名黾池,是因为池内注水生黾(一种水虫)而得名。

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

本文围绕渑池展开,通过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文化遗址以及现代生活场景等多方面内容,展现了渑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魅力。从《封神演义》中的张奎,到苏轼的诗歌、蔺相如的外交传奇,再到仰韶文化博物馆和仰韶酒,作者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让读者对渑池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同时,作者在渑池的亲身经历也为文章增添了一份真实的情感和生活气息。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走进渑池:聆听历史的回响与盛世的欢歌,从灶王爷到仰韶烟花,渑池的独特魅力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