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疆沪之约”:共探新疆儿童文学的发展新篇

本文围绕“新疆儿童文学创作整体观察与思考”学术研讨会展开,介绍了研讨会的举办情况,阐述了新疆儿童文学近年来的发展态势、独特魅力及转型方向,还展示了作家们的创作感悟和对未来的展望。

近日,一场意义非凡的“新疆儿童文学创作整体观察与思考”学术研讨会在新疆与上海两座城市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盛大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山东、广东、新疆等多地的百余位儿童文学领域的专业人士齐聚一堂,他们中有儿童文学评论家、作家、研究学者、教育工作者,还有儿童阅读推广人。大家济济一堂,共同深入探讨新疆儿童文学理论与创作的过往、当下以及未来的发展走向。在研讨过程中,大家形成了一个共识:“新疆儿童文学宛如一座亟待深入开发的金矿,蕴含着无限的潜力与价值。”

此次活动得到了新疆文联的悉心指导,由《新疆艺术》杂志社、上海大学中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分体史研究”项目团队联合精心举办。

上海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谭旭东在研讨会上分享了他的见解。他指出,近年来,新疆儿童文学实现了从发展薄弱到蓬勃兴起的华丽转变。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如李丹莉、郑莹、周智慧、吉尔等纷纷涌现出来,同时也诞生了《一封来自苏巴什城堡的信》《柯小驼漫游奇境记》《小羊驼蜜糖》等众多优秀作品。新疆儿童文学凭借其别具一格的风格和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读者的目光。读者们在阅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能够深切感受到新疆特有的文化魅力和人文情怀,领略到这片广袤土地所蕴含的无限希望与可能性。谭旭东感慨地说:“近年来新疆儿童文学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充分彰显了新疆几代作家对儿童世界的炽热热爱,以及他们对儿童文学这片独特文学园地的辛勤耕耘和深厚情怀。”

新疆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吴玉霞则从专业的学术角度进行了分析。她认为,当前新疆儿童文学正处于从“地域特色文学”向“方法论创新源头”的转型关键期。她强调,“新疆儿童文学若要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立足自身文化的独特性以及时代发展的需求,通过创造性转化、跨界融合与系统性创新等方式,构建一条既具有地域特色,又具备现代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发展路径。只有这样,才能让新疆故事突破地域的限制,升华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首届天山文学奖提名奖获得者吉尔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发表了看法。她提到:“以童真的视角呈现新疆的历史文脉、自然景观、人文风情等多元一体的文化,能够让这些作品成为儿童认识新疆的一把宝贵钥匙。”她的插画小说集《一封来自苏巴什城堡的信》就是这样一部充满特色的作品。这部作品以库车老城(化名苏巴什城堡)为背景,生动讲述了非遗手艺的坚守与传承故事。书中的地名是基于真实场景进行的文学重构,情节巧妙融入了新疆的地理景观与人文特质,运用童话般的语言展现了古老技艺与人物命运之间的深层联结,深刻折射出这片土地特有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多元性。吉尔满怀憧憬地说:“我希望通过这种创作方式,让每一粒沙子、每一条溪流都成为富有诗意的符号,使新疆的地域特征、民俗文化、梦幻气质能够跨越时空,传递给成年人和儿童。让文字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从而生发出超越文本本身的强大生命力。”

在研讨会上,众多作家还从科幻、历史等不同方面分享了自己丰富的创作经历和深刻的文学感悟。新疆文联副主席、新疆作家协会副主席熊红久对未来新疆儿童文学的发展寄予了厚望。他表示,未来需要充分发挥多方协作机制的优势,共同关注并大力支持新疆儿童文学事业的发展。各方要积极为新疆儿童文学建言献策,为新疆的少年儿童构筑起坚实的精神家园,为文化润疆注入强大的文学力量,让天山南北绽放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童心之花。

“新疆儿童文学创作整体观察与思考”学术研讨会的相关情况。此次研讨会汇聚多地专业人士,探讨新疆儿童文学的发展。近年来新疆儿童文学发展态势良好,涌现出众多作家和作品。专家指出其正处于转型期,应立足特色与需求创新发展。作家们分享创作感悟,未来各方将协作支持新疆儿童文学,为文化润疆贡献力量。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疆沪之约”:共探新疆儿童文学的发展新篇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