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荣耀宣布转型为全球领先AI设备生态公司,推出“阿尔法AI”战略并承诺巨额投入。同时分析了中端手机厂商当下的市场压力,探讨了AI时代手机厂商不同的生态战略路线,指出荣耀等中端厂商“借力生态”面临的门槛,最后提出“内研+外合”的混合模式可能是更现实的策略。
在2025年3月初,一年一度备受瞩目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于巴塞罗那如约而至。在这场汇聚全球科技目光的盛会上,荣耀重磅发声,CEO李健高调宣布了一个极具震撼性的消息:荣耀将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智能手机制造商,而是要转型成为全球领先的AI设备生态公司。
为了实现这一重大转型,荣耀紧接着宣布推出全新的“阿尔法AI”(HonOR ALPHA PLAN)战略。该战略规划了清晰的三步走路线:第一步,着力打造智能化的手机产品,将以人为中心的AI技术深度融入其中,让手机更加贴合用户需求,实现更加智能、便捷的使用体验;第二步,积极推动行业开放协作,与高通、谷歌云等行业巨头携手共进,共同构建跨设备的AI生态系统,打破设备之间的界限,实现数据和功能的互联互通;第三步,在通用人工智能(AGI)时代,勇于探索人与技术共创的新范式,为未来科技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为了支撑这一宏大的愿景,荣耀展现出了坚定的决心,承诺在未来五年投入超过100亿美元。如此巨额的投入,彰显了荣耀在转型之路上的雄心壮志。
然而,荣耀这一看似亮眼的转型背后,实则透露着中端手机厂商在当下市场环境中所面临的巨大压力。2024年,对于荣耀、realme、iQOO这类定位中端的手机品牌来说,整体处境可以用“夹缝求生”来形容。这一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虽然恢复了增长,根据Canalys和Counterpoint的数据显示,销量同比增长约4%至7%,但增长主要集中在高端和低端两个极端。
头部品牌如苹果、三星凭借强大的AI技术和品牌溢价,牢牢占据着高端市场;华为则依靠自研生态和芯片能力强势回归,在高端市场也占据了一席之地。而低端市场则被传音(TRANSSION)、小米等靠性价比优势攻城略地。相比之下,中端品牌既无法像华为那样构建起坚实的技术壁垒,又难以在激烈的价格战中与低端玩家硬拼,导致市场份额被上下两端不断挤压。
以荣耀为例,尽管去年出货量有所增长,但由于苹果、华为等品牌的强势竞争,荣耀不得不退出了高端市场,这直接导致其自身平均售价(ASP)降低。在国内出货量排名方面,荣耀也已被vivo、OPPO和华为超越。
在智能助手方面,荣耀在2024年推出的AI Agent曾引发不少关注。这款智能助手凭借直观的操作和便捷性,能够实现自动订咖啡、取消扣款项等功能,着实惊艳了市场一把。然而,到了2025年,随着中国初创公司Monica发布的Manus横空出世,情况发生了变化。Manus作为一个多模型驱动的自主AI代理,不仅能完成类似任务,还展现了更强的跨领域执行能力,比如自主建站、分析股票等。它的出现让行业意识到,基于简单任务自动化的技术并无太大壁垒,本质上仍是依赖现有大模型和外部工具的整合,而非独家创新,市场对这类功能的稀缺性预期也被迅速拉低。
在硬件已无太大提升空间,底层AI能力尚且欠缺的情况下,借力“生态”,就成了一众硬实力不强的中端品牌在AI时代突围的关键。
单一整合VS多方合作
在AI时代,传统手机厂商若要在功能和体验上弥补自身“非专业化”的劣势,就不得不与第三方AI企业合作,形成更广阔的智能生态。这一点,从今年开年后各大手机厂商纷纷宣布接入DeepSeek – R1就可见一斑。华为、荣耀、OPPO、vivo、魅族等手机品牌都宣布将会陆续接入DeepSeek – R1,魅族官微还称“星纪魅族StarV AR眼镜等AI生态产品也会陆续接入DeepSeek”。
不过,虽然开放与合作是不可避免的大势,但在具体的选择上,业内却分成了“单一整合”和“多方合作”两种不同的路线。一些厂商选择深度绑定特定大模型,如华为、荣耀、vivo接入DeepSeek;而另一些则采取多模型合作策略,例如苹果既与OpenAI合作,又打算接入阿里、百度大模型。
从总体上看,深度绑定单一模型,更适合资源有限、想以较低成本快速切入AI竞争的玩家;而多模型合作则更契合全球化头部玩家,强调长期弹性和更广阔的生态掌控力,意味着后者潜在的“盘子”更大。
苹果与OpenAI、阿里巴巴、百度并行合作,体现了一种对灵活性和全球适配性的重视。例如,在国际市场,苹果通过绑定OpenAI的ChatGPT强化Apple Intelligence的全球化竞争力;在中国市场,则通过接入阿里Qwen和百度ERNIE适配本地监管和用户习惯。这种多元化的方法不仅分散了技术风险,还能在模型性能迭代中保持前沿地位,避免被单一供应商“锁定”。
这正是荣耀想走的路子。通过与谷歌、高通等行业巨头的多元化合作,荣耀得以借助外部技术资源,跳出传统手机厂商的单一硬件利润模式,转而构建一个开放的AI生态。例如,与谷歌云的合作能让荣耀的AI服务延伸至云端计算和企业市场,而高通的芯片支持则为其在IoT设备上铺路。这种多元化的合作模式若能落地,理论上能让荣耀突破中端品牌的局限,逐步蚕食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乃至车载系统等领域的市场份额。
对于技术实力较为一般的中端品牌而言,这种“借力生态”的策略,不失为AI时代的一种“新活法”。但要想实现这样多元化的开放生态,并非易事,至少有两大门槛等着荣耀、vivo、OPPO这样的中端手机厂商。
上餐桌,或上菜单
第一大门槛是多方合作中的战略眼光,以及自身在生态链中的实力、筹码。苹果能游刃有余地与OpenAI、百度、阿里合作,绝非偶然,而是深谙行业博弈的老道手腕。面对OpenAI,苹果能以iOS的庞大高端用户群和App Store的流量入口为筹码,换取ChatGPT的深度集成,同时通过隐私保护的技术要求反制OpenAI的数据野心;在与百度、阿里的谈判中,苹果通过可预期的市场红利(庞大高端用户群),迫使两家提供本地化模型支持,同时保留技术接口的主导权,确保不被任何一方绑定。这种多线操作背后,是苹果对全球市场趋势的精准洞察,加上每年数百亿研发投入和品牌溢价带来的议价底气。
反观中端厂商如荣耀、realme,更多是行业里的“新兵蛋子”,缺乏这种老辣的博弈能力。在与谷歌、高通谈判时,荣耀能提供的更多是当下出货量承诺(2024年约5000万台,远不及苹果的2亿 +),而非一个能持续赋能伙伴的生态愿景。同样地,类似realme、OPPO中端线也多半忙于追赶市场热点,推新品都来不及,哪有余力布局长线生态?因此其面对大厂时往往只能被动接受条款,很难像苹果那样反客为主。若自身筹码和实力不足,在所谓的开放生态中,不仅难以登上核心决策的“餐桌”,反而可能最后上了“菜单”,成为生态链下游的附庸,甚至演变为他人的代工厂,为合作伙伴打工。当年的诺基亚和黑莓就是前车之鉴:诺基亚因缺乏核心技术掌控,被微软收购手机业务,沦为代工厂角色;黑莓则因生态封闭和创新滞后,逐渐被市场遗忘。
第二大门槛是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动,对荣耀这类品牌的国际化布局构成了潜在威胁。其与谷歌、高通的合作高度依赖供应链和技术的跨境流动,但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这种开放生态随时可能遭遇断供风险。若美国对高通芯片出口设限,或谷歌因合规问题减少支持,中国品牌的AI功能和设备协同将大打折扣。而最近DeepSeek的事件更凸显了这种风险:2025年初,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全面禁用中国AI模型DeepSeek,禁止其在政府设备和部分企业中使用。这一举动表明,美国对华技术遏制已从硬件扩展到软件和AI领域,这无疑给试图继续绑定美国伙伴,并以此扩展生态蓝图的中国品牌敲响了警钟。
这些因素结合起来,远比单纯的技术整合更难预测和掌控。对于传统中端手机厂商而言,自研AI技术周期长、成本高昂,而单纯依赖开放生态又因硬实力和筹码不足,长期来看,容易在生态链中沦为“鱼肉”。一个更现实的策略,是短期内通过跨界合作,快速弥补技术和市场短板,同时逐步转向内部研发,追求技术自主与生态深耕。例如,华为通过自研麒麟芯片、鸿蒙OS和盘古大模型打下技术根基,同时与ARM、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合作吸收外部资源;小米则在AIoT领域自研HyperOS和AI算法,联合高通、商汤科技、科大讯飞迅速布局智能生态。这种“内研 + 外合”的混合模式,既确保了核心技术的自主性,又实现了技术的快速落地和市场响应。
然而,对于荣耀、realme、OPPO中端线等品牌来说,能否抓住这一时间窗口,关键在于能否快速整合资源、找准合作切入点,并在短期红利期内积累足够的技术储备,避免在AI浪潮更汹涌时,被时代抛在身后。
本文围绕荣耀宣布转型为AI设备生态公司展开,深入分析了中端手机厂商面临的市场压力、AI时代的生态战略选择,以及荣耀等厂商“借力生态”面临的战略眼光与实力筹码、地缘政治风险等门槛。最后提出“内研 + 外合”的混合模式可能是更现实的策略,强调中端品牌需抓住时机积累技术储备,以免被时代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