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做事提前声张易失败这一现象展开,通过具体事例和名人故事阐述了“事以密成,言以泄败”的道理,强调人要守口如瓶、默默努力,尤其是中年以后更应如此,最后鼓励大家学会克制表达欲,在寂寞中提升自己。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但凡你想做点什么事,要是提前告诉了别人,这事大概率就黄了。
就好比在单位争取某个职位,本来眼看着就要成了,可一旦说出去,事情就会出现波折;再比如考编考职称,当你信誓旦旦地宣布自己的目标后,结果很可能不尽如人意。
于是,有人就感慨:好事一说就没,坏事一说就准,这简直就像一门玄学。其实,这或许就是老话说的“事以密成,言以泄败”。
仔细想想,道理其实很简单。当你把要做的事声张出去,就会平添很多阻碍。要么会引来他人的猜疑和嫉妒,要么会搅乱自己的心绪,这些都会在无形之中改变事态的走向。
所以,若想成事,我们就得稳住自己,守口如瓶,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努力。特别是人到中年,家庭和事业都需要我们好好经营,更要尽量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状态。
有个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小王在试用期备考职称,她毫无保留地和同事分享了自己的情况。结果,有人说她太浮躁不踏实,有人不满她备考职称耽误了工作。一时间,小王麻烦缠身,焦头烂额。后来有人悄悄告诉她,事都是小新传出去的。这时小王才意识到,上次吃饭时自己不该什么都说。最后,领导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提前终止了小王的试用期。
这个结果,表面上看是她遇人不淑,本质上还是她心性不稳、城府太浅。要知道,事不到办成那一刻,都会有变数;人不管是谁,都别高估了关系。
年轻时涉世未深,我们对“祸从口出”体会不深。等跌了跟头、吃了亏,才骤然明白,话不可多说,人不能轻信。尤其是对自己很重要的事,说多了就是错,说过了就会有麻烦。
不信你观察一下,那些能成事、干大事的人,嘴巴都是很严的。他们不仅自己不会说,就算你有意问,都问不出什么。要想躲开麻烦,顺顺利利地达成目标,我们也得尽量少说。忍住过度的分享欲,克制内心的动荡浮躁,才是成熟的表现。
我就很佩服老同学钱哥。前阵子,几个大学同学聚会,我得知钱哥不仅开公司了,还拿到了三轮投资。如今,他的公司早就开业了,正有条不紊地进入正轨,一切都欣欣向荣。我就纳闷,这么好的关系,开公司的事他怎么一句不说,连开业都不通知。钱哥笑笑说:“事没办成,说啥也没用,办成了,我不说你们也会知道。”随后,他又神秘兮兮地说:“听生意场上的前辈说,话说多了会损耗能量,一张嘴好运气就没了。”
聪明人,都是闷声干大事,悄不响地达成目标,很少透露自己的真实情况。只要你低调得像小透明,那些烂人烂事就找不上你,坏事霉运也会绕着你走。甚至很多人,故意掩盖锋芒,藏住本事,目的就是为了避人耳目,专注做事。
就像司马懿,他那么有本事,还在曹操那里装病,那么有实力,还躲着权臣曹爽。他这么做不过是为了养精蓄锐,暗度陈仓,等时机成熟时,一举拿下想要的一切。他数十年的谋划,正因为知道的人不多,才得以在权力的漩涡中顺利开展。
还有画家高更,他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无论是在巴黎学画画,还是为了生计辗转各地,乃至最后隐居小岛,他都从未提前铺垫,身边的人向来对他的打算一无所知。就这样,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朝着毕生的理想踽踽独行。最后,他终于在生命结束前,画出了令自己满意的画作。而关于他一切的一切,在他死后9年才被人偶然得知。
有人说,他活得真不值,生前无人知晓。但纵观其一生,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在满地六便士的时代里,只有他找到了月亮。他的追逐、他的收获、他的圆满,外界知不知道无所谓,他真切地拥有过就可以了。他活出了自我,仅凭这一点,他就是幸福的人。
反观我们自己,却无数次踏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做什么都想被看见,特别期待他人的肯定与襄助。我们一次次表达自己,寻求认可,生怕自己的抱负与才学被埋没。
古人云:“逢人但说三分话,遇事勿抛一片心。”降低倾诉和表达的欲望,是一个成年人最应有的克制。而能耐住寂寞,暗中培养和精进自己,你就已经赢过很多人了。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本文通过多个事例阐述了做事提前声张易导致失败的观点,强调了“事以密成,言以泄败”的道理。人应守口如瓶、默默努力,尤其是中年以后更要注重保护自己的隐私和计划。同时,鼓励大家学会克制表达欲,在寂寞中提升自己,活出自我,成就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