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多部门联合出击,能否根治股市“小作文”乱象? 股市“小作文”危害大,多部门联合治理正当时

本文围绕一年一度“3·15”期间资本市场对股市虚假“小作文”的打击行动展开。先阐述了多部门联合打击的举措及态度,接着分析了股市“小作文”的危害、难根治的原因,最后提出根治“小作文”乱象的监管和司法层面的建议,强调稳定股市不容谣言动摇基石。

在一年一度的“3·15”到来之际,资本市场也开启了一场紧锣密鼓的打假行动。近期,证监会携手公安、网信等部门,通过监测、甄别、处置、警示、投教等全链条的联动方式,对编造传播股市虚假“小作文”的乱象进行了严厉打击。

从最初证券监管部门的单打独斗,到如今多个部门协同监管、联合执法,这一转变彰显了对股市“小作文”零容忍的坚决态度。这背后,折射出监管部门净化资本市场信息传播环境、改善市场生态、维护市场稳定的坚定决心,具有极其重要的警示意义。

股市“小作文”带来的危害是有目共睹的。资本市场本质上是一个信息市场,一张来源不明的截图、一句捕风捉影的对白,亦或是一段真假难辨的视频,都极有可能在市场中掀起轩然大波,左右个股的涨跌走势。这些“小作文”常常披着“内部消息”“专业分析”的华丽外衣,实际上却与非法荐股、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紧密交织在一起。其背后隐藏着一套“造假—传播—收割”的完整产业链,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扭曲了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对资本市场的诚信根基造成了极大的侵蚀。

长期以来,监管部门始终对股市谣言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并采取了一系列紧盯密防的措施。然而,一篇篇“小作文”却如同牛皮癣一般,反复发作、屡治屡犯,还时不时地演变出各种新形态、新变种。深入探究其原因,识别门槛高、查处难度大、量刑执法难等痛点堵点,正是其难以根治的症结所在。

监测溯源难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股市“小作文”的编造变得愈发容易,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实现批量产出,并且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形成裂变式的传播。同时,谣言的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例如隐喻、AI制作的图片或视频等,传统的过滤技术已经难以对其进行有效识别,导致谣言的传播速度远远超过了监管部门的响应能力。当监管部门发现并介入时,往往已经错失了查处的黄金窗口期。

识别定性难也是一大挑战。股市信息纷繁复杂,其中有的似是而非,有的则伪装成预测分析招摇过市。究竟哪些信息可以被认定为谣言,一直是争议的焦点,也是执法过程中的难点。要判断“小作文”背后是否存在非法荐股、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找出“造谣—传播—牟利”的利益链条更是困难重重,这使得一些违法犯罪分子心存侥幸,屡禁不止。

定罪量刑难同样不容忽视。虽然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禁止编造传播证券虚假信息,但对于具体的标准却缺乏详细的界定,容易出现同案不同判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的公正性和震慑力。

当前,多个部门联合起来打击股市“小作文”,要想充分发挥这股力量,根治“小作文”乱象,关键在于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在监管层面,需要不断升级更新监管技术,将AI、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应用在谣言内容识别、传播路径追踪等方面,实现穿透式监管,快速定位谣言的源头,让“小作文”无处藏身。在司法层面,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股市虚假信息作出更为精准的界定,并细化“扰乱证券市场”“严重后果”等的认定标准,明确信息传播量、市场波动率等量化指标,统一裁判尺度,加强执法的落地力度。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稳住楼市股市”,一个稳定运行的股市,绝对不容许谣言动摇真实诚信的市场基石。只有治理更加精准、执法更加有力、打击更加到位,“小作文”才会失去生存的空间,资本市场才能真正实现风清气正、稳定健康的运行。

本文指出“3·15”期间多部门联合打击股市虚假“小作文”乱象,强调其重要意义。分析了“小作文”危害大且难根治的原因,包括监测溯源难、识别定性难、定罪量刑难。提出从监管和司法层面对症下药根治乱象,强调稳定股市需杜绝谣言,以实现资本市场健康运行。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多部门联合出击,能否根治股市“小作文”乱象? 股市“小作文”危害大,多部门联合治理正当时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