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珠三角地区顺风车市场展开,详细介绍了近期多地出台的顺风车新规,分析了职业司机进入顺风车领域的原因,探讨了新规对市场各方的影响以及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出行选择日益多样化的今天,“顺风车”凭借其独特优势脱颖而出。相较于公共交通,它能够提供便捷的门到门服务;与出租车或常规网约车相比,资费又更为便宜。正因如此,“顺风车”成为了珠三角地区众多人出行的“最优选择”。然而,近期一些顺风车的“常客”却遭遇了难题:在出行平台上发起的顺风车订单,常常无人接单。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有顺风车司机反映,当准备接单时,平台会弹出提示:“应管理部门要求,您的车是营运车,暂时不可接此订单”。网络上流传的截图也显示,有网约车司机通过顺风车“揽活”,被交管部门查获,车辆被暂扣,还面临5000元的罚款,理由是“非法营运”。
惠州、江门等地近期陆续出台政策,广州番禺等地交管部门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重申了相关管理规定。这些举措旨在从源头杜绝部分违规司机的职业化运营倾向,这也是一些“专职顺风车司机”感叹“顺风车变天了”的主要原因。
新规:接单设限、身份严查,直指职业司机
对于穿梭在珠三角一些城市之间的顺风车司机们来说,新规带来了诸多不适。惠州、江门等地对每日接单上限做出了规定,广州、佛山、东莞等地交管部门也加强了对顺风车领域的管理,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今年2月,惠州市交通运输局发布了《关于私人小客车合乘出行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该规定明确指出,顺风车分摊的出行成本仅限于车辆燃料(含油、气、电)成本及通行费等直接费用,不得设置起步价、等候费、返空费等费用。同时,顺风车服务每天接单累计不超过四次,其中有跨市出行服务的每天接单不超过两次,超出规定次数则属于非法营运,交通执法部门将依法查处。
广州市番禺区交通运输局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根据当前广州市的相关规定,营运车辆不能接收顺风车订单,只有非营运车辆才能参与顺风车接单。早在2021年底,广州市交管部门就要求顺风车车主每日接单不超过三次,其中跨城出行每天不得超过两次。
广东省江门市交通运输局于3月12日在其官网发布了《关于私人小客车合乘出行相关问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从2025年4月1日起,非营运性质私人小客车向社会提供的分摊费用的“顺风车”服务,每天接单不超过两批次。此外,《指导意见》还要求,合乘出行分摊费用仅限于合乘过程(单程)中车辆燃料成本及通行费(包括车辆油费、电费、气费和通行费)等直接费用,交通事故、车辆折旧等其他原因产生的费用除外;分摊费用只按合乘里程方式计费,不设起步价。
新规不仅对接单数量和费用做出了规定,还重申了顺风车的概念以及与网约车、营运车之间的区别,这让专职网约车司机们感到忐忑不安。
2020年,交通运输部就曾明确“顺风车不是网约车”。交通运输部表示,私人小客车合乘——即顺风车,是由合乘服务提供者事先发布出行信息,出行线路相同的人选择乘坐合乘服务提供者的小客车、分摊部分出行成本或免费互助的共享出行方式。
惠州、江门等地的“新政”也都强调了顺风车“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性质。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什么叫作顺风车,顺路的才叫顺风车,如果一天接好几单,那就是职业的长途计程车了。而且要是来回一两个小时,一天跑好几趟,司机的状态也不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确实该规范一下了。”
有网约车司机表示,他们在微信群里收到了接单规定,称营运车辆不得注册顺风车平台,不得接顺风车订单。无奈之下,一些司机只好卸载顺风车约车平台,专注于网约车业务。
无奈:职业司机切入赛道,“顺风车”变了味儿
在一些网民看来,设定顺风车单日接单上限以及对接单车辆身份进行约束,是让顺风车回归正常轨道的关键。有网民吐槽:“现在的顺风车,不是真的顺风车,而是以营利为目的的顺风车”,这也是很多网友的共识。在他们看来,近几年顺风车已经明显“变味儿”了,平台上充斥着大量“职业顺风车司机”甚至“黑车司机”,真正想顺风搭人分路费的车主,在平台上很难接到订单,“一出单立马被抢”。
经常搭乘顺风车往返广深两地的黄先生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职业“顺风车司机”往往会在城市里绕来绕去,接上两三批客人、等到所有座位全部坐满才出发。有时原本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因司机绕路接客会延长至三个小时以上,乘客还有可能被临时加价。
有业内人士分析,职业网约车司机进入顺风车领域,是由网约车行业的内卷与监管漏洞共同推动的。
一方面,网约车运力市场饱和式竞争已成为普遍现象。2024年以来,重庆、江苏、福建、河南、江西等多地交管部门相继发布网约车行业风险预警。以珠海市为例,当地交通运输局3月11日发布的2月网约车行业动态与风险提示显示,截至2月28日,珠海市有网约车平台44家,2月全市网约车日均完成订单量约为12单/车,珠海市网约车市场目前已饱和,呈现“市场竞争加剧、从业人员收入下降”等特点。有广州的网约车司机表示,在网约车运力过剩、运价下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想要维持原有收入水平,只能延长工作时间,或者将目光投向顺风车。
另一方面,在实际执行中,顺风车与网约车之间的界限并未得到清晰划分,“职业顺风车司机”或“全职顺风车司机”成为了顺风车市场的主要接单人。相关数据显示,珠三角地区大部分跨城合乘均是拼单出行,且司机基本是职业化的从业者。像广州往返深圳、广州往返珠海等跨城线路,是珠三角地区网约车市场的“黄金路线”。曾是某平台顺风车“金牌司机”的陈师傅,每天在东莞虎门到深圳南山往返四趟,月收入稳定在1.2万元以上。而真正的私家车主则逐渐被挤出了顺风车市场。一位网友在网上留言:“有时候回家长途想着顺路接接,家离市中心和车站比较近,最后你会发现热门区域秒被抢单,绕一大圈的没人接单,基本都被专门做这个的抢去。”
担心:市场需求旺盛,职业司机会重新涌入
顺风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十几年前。随着我国私家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2010年前后,社会上开始出现“春运顺路带老乡回家”的公益倡议,“顺风车”行业迎来了萌芽期。此后几年,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顺风车行业逐渐起步并迅速发展,一批“拼车软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2024年初,北京市交通委公布了《北京市小客车合乘出行的意见》,按是否分摊费用将合乘分为公益型合乘和互助型合乘,其中互助型合乘各方当事人可以合理分摊费用。这也是国内首个小客车“拼车”指导意见,允许合理分摊合乘费用,使拼车行为变得合法合规。
相关调研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每年有约1.9亿人次乘坐顺风车通勤出行,而顺风车市场的份额主要由哈啰出行、嘀嗒出行和滴滴出行三家平台主导,其中哈啰出行的市场份额为47.9%。哈啰平台2024年底公布的数据称,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每周符合跨城通勤特征的哈啰顺风车订单量达约7万单,以此推算,全平台一年约有760万人次在粤港澳大湾区乘坐顺风车跨城通勤。
珠三角地区部分城市新规定的落地和对原有政策的重申,影响不言而喻,首当其冲的就是活跃在珠三角复杂城市路网间的专职司机们。3月7日,有东莞网约车司机表示,自己持有网约车“双证”(即“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从广州接了一单顺风车回东莞,被运管查处并扣车,理由是涉嫌非法运营,罚款5000元,得到的解释是“营运车接顺风车订单就是非法营运”。
在职业司机“收缩战线”的同时,一些私家车主发现,通过顺风车平台抢到订单的效率显著提升,“终于能接到顺路单了”。他们的初衷很简单,只是希望在通勤路上寻找“合伙人”,以分摊部分高速费和油费。
职业司机的涌入,背离了共享出行的环保初衷,加剧了市场的失序。但另一方面,珠三角地区城市密集、人口众多,跨城出行需求旺盛,传统运力难以覆盖。有近期重回顺风车约车平台的车主担心,“职业顺风车司机”蛰伏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再度活跃起来。因为这些职业司机可以通过网络社交渠道组织线下拼车,或利用外挂软件跨平台接单,从而绕过监管限制,而且一些平台的审核机制本身也存在漏洞。2024年8月花莞高速发生的一起车祸致3人死亡2人受伤,涉事司机正是利用平台漏洞,以营运车辆注册顺风车非法接单。事故调查报告披露,哈啰顺风车信息服务平台注册接入的信息审核、注册接入机制存在重大漏洞,本次事故的小型轿车驾驶员使用广州市政策不允许的营运车辆注册并开展私人小客车合乘(顺风车)业务。
观察
真共享与伪顺风的博弈
平台需要构建更精准算法
从新规的出台和对原有规定的重申,到对职业司机违规从事顺风车业务的严肃处理,广东珠三角各城市正在向纵深推进私家车合乘领域的规范化治理。
这场涉及数百万人次出行的治理实践,或将重塑顺风车行业的价值逻辑。当每辆顺风车日均接单被压缩至2至4单时,平台需要构建更精准的供需匹配算法,城市群则需配套城际微循环公交体系。真共享与伪顺风的博弈,本质上是公共交通服务能力与市场自发需求的动态平衡。短期来看,政策限制接单频次,约束顺风车身份,或许可以抑制职业司机的扩张。但从长远来看,仍需通过技术创新、区域协同执法和运力补充等方式形成合力,才能实现顺风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详细介绍了珠三角地区顺风车新规的具体内容,分析了职业司机进入顺风车领域的原因以及对市场造成的影响。新规的出台旨在规范顺风车市场,让其回归共享出行的本质。然而,由于市场需求旺盛,职业司机可能会绕过监管重新涌入。要实现顺风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平台、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通过技术创新和协同合作来平衡公共交通服务能力与市场自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