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县涧池镇枞岭村党支部书记罗学军坚持十年为村内65岁以上老人发放“爱心理发卡”,老人凭卡可在便民理发店免费理发的暖心故事。介绍了这一善举的起源、带来的便利和积极影响,展现了当地孝义文化的传承。
在阳光明媚的3月11日清晨,当时间的指针指向九点,汉阴县涧池镇枞岭村的便民理发店内已然是一片热闹景象。店内人头攒动,大家有序地等待着享受理发服务。此时,77岁的柳孝刚缓缓走进店内,他的手中紧紧攥着一张卡片,上面清晰地印着“爱心理发卡”几个字样。柳孝刚走到沈师傅面前,满脸笑意地将卡片递给沈师傅,同时轻声说道:“今天帮我修短些,显得利索。”沈师傅熟练地拿起电动推子,伴随着轻柔的嗡鸣声,一缕缕碎发如同雪花般轻轻飘落。而柳孝刚那布满岁月痕迹、皱纹纵横的眼角,也渐渐眯成了一弯月牙,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幸福。
柳孝刚手中的这张爱心理发卡,是他半个月前免费领取的。时间回溯到正月十五,在汉阴县涧池镇枞岭村党群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罗学军像往年一样,忙碌而认真地将“爱心理发卡”逐一发放到村内65岁以上老人的手中。这看似简单的发卡发放行动,罗学军已经坚持了整整十年。
“拿着卡片到沈师傅家理发,省得跑四里地到集镇,还不用花钱哩。”70多岁的邓家兰一边摩挲着手中的卡片,一边笑着说道。在她那布满褶皱、饱经沧桑的掌心,这张价值5元的小卡片却仿佛散发着温暖的光芒,折射出满满的爱心。原来,罗学军通过积极整合村内的老手艺人资源,在沈兰运家设立了便民服务点。只要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拿着这张爱心理发卡,就可以免费享受理发服务。
罗学军向记者透露,每年年初的时候,他都会一次性给每位老人发放6张爱心理发卡。到了年底,他要给沈兰运结算将近5000元的理发费用。当他翻开那本略微泛黄的记账本时,还能清晰地看到2015年首批发放爱心理发卡的账目记录。至今,罗学军已经累计兑现了11000余张爱心理发卡。枞岭村六组村民代连海感激地说:“我们这搬迁的老人,理发都省力了。票给我们,我们去理发,就在门跟前,感谢罗支书对我们的关怀,虽然我们是搬迁户,不管老老少少搬到这里,他对我们都特别关心照顾。”
“当年看到老人们连20元的理发钱都舍不得花,我心里很不是滋味。”罗学军带着记者重走了当年那条“理发路”。从移民安置点到集镇,原来的“理发之路”并不平坦,道路不畅加上集镇理发费用偏高,让许多老人望而却步。2015年,他经过多方协调,找到了曾在集镇理发、现已回村并“封刀”的六旬理发师沈兰运。在沈兰运家门口挂起“枞岭村便民理发店”的木牌,就此开启了一条传递孝老爱老之情的爱心之路。
如今,沈兰运的剃刀在老人的银发间熟练地起落,他每月还能增收数百元;而像搬迁户代连海等这些老年人也不再为“理发难”犯愁,在家门口就能重拾体面。枞岭村工作人员李友娥也向记者细数这几年的变化:在罗学军的带动下,老年人不仅理发方便了,大家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村里的风气也越来越好了。更可贵的是“全国无邪教村”“市级文明村”等荣誉背后,是枞岭村家训文化涵养的孝亲敬老之风的传承。
这方寸之间的温暖,也恰是汉阴县孝义文化传承的生动注脚。作为“三沈故里”的文明沃土,近年来,汉阴县深入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孝义文化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孝义新风进万家等文明实践活动。从“爱心理发卡”到全县养老服务体系,汉阴正用点滴善举浇筑新时代孝义丰碑。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枞岭村的屋檐上,仿佛为其镀上了一层金边。罗学军搀扶着刚理完发的沈兰俭走在回家的石板路上。这位全省“千万工程示范村”的当家人,裤脚还沾着清晨巡田时留下的泥点。他望着远方,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轻声说道:“能让老人们少走点路,多点体面,这十年值了。”
文章围绕汉阴县涧池镇枞岭村党支部书记罗学军坚持十年为65岁以上老人发放“爱心理发卡”的善举展开。讲述了这一行动的起源、实施情况以及带来的积极影响,不仅解决了老人理发难的问题,还促进了村里风气好转,传承了孝亲敬老之风。同时展现了汉阴县在孝义文化传承和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努力,凸显了点滴善举汇聚成新时代孝义丰碑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