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消费在经济和民生中的关键作用展开,阐述了我国消费市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优化供给、提升居民收入等方式促进消费,还提及了相关政策部署。
消费,宛如一座连接经济与民生的桥梁。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经济政策的着力点更多地向惠民生、促消费倾斜。通过提振消费来畅通经济循环,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从而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过程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把促进消费与惠及民生进行更好地结合,这无疑为“民生为大”写下了生动的注脚。这样做既有利于夯实消费的根基,让消费这驾马车跑得更稳,又有利于以消费的提质升级来助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消费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引擎的角色。2024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4.5%,拉动GDP增长2.2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不断升级。在技术的驱动、科技的赋能以及政策的指引下,居民的消费层次不断提升,从过去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向追求高品质生活转变;消费方式日益多元化,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模式愈发流行;消费形态也不断创新,如共享经济、体验式消费等层出不穷;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加注重个性化、健康和环保。消费需求呈现出日益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升级趋势。从银发经济成为新的市场“蓝海”,众多企业纷纷布局老年消费市场,到新能源汽车销量屡创新高,环保出行理念深入人心;从各地文旅爆款频出,游客们追求更具特色和深度的旅游体验,到消费品以旧换新热度空前,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品质提升,消费领域涌现出了很多新亮点,消费市场正从单纯的追求“量”向注重“质”转变。
消费市场的红火,是我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发展韧性不断提升的生动写照。然而,在看到消费市场繁荣景象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正视消费领域存在的问题。当前,内需不足是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而消费不振的问题尤为明显。这就如同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了堵点和卡点,我们要想尽办法打通这些障碍,多维度创新供给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消费活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让经济这潭水流动起来,更加充满生机。
生产与消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和质量,而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并且为新的生产创造新的需要,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当前,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将持续较快释放。要优化供给,首先要读懂消费者的需求。行业企业要以技术突破与模式创新来回应市场的期待,推动产品、服务从“规模化标准化量产”向“个性化定制”转变,让消费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定制专属的产品和服务;从满足“功能价值”向满足“情绪价值”转变,让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情感满足和精神愉悦。当然,促进消费是一个系统工程,还需要从源头上提升居民收入,让消费者有更多的钱可以消费;减少消费限制,为消费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优化消费环境,让消费者能够放心消费,从而不断增强居民的消费意愿。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行动起来,加快打造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通过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如直播带货、数字消费等;推进发展服务消费,如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等;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如汽车、家电等,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从提升消费能力、提高供给质量、增强消费意愿、解决制约消费突出矛盾问题等方面部署了8个方面30项重点任务。这充分体现了从长短期结合的角度统筹促消费与惠民生、优供给与扩需求的政策思路,为消费市场的进一步繁荣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本文深入探讨了消费在经济和民生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我国消费市场的现状与问题。指出要促进消费,需优化供给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提升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相关政策的出台为消费市场繁荣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保障,通过消费升级有望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和民生改善的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