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电影《不说话的爱》4月3日全国上映及上海路演的情况,介绍了影片的主创团队、剧情、创作背景,展现了聋人演员和张艺兴的出色表现,还讲述了电影的公益意义以及观众的反响。
4月3日,由沙漠执导、陈国富监制、张艺兴领衔主演的电影《不说话的爱》在全国盛大上映。就在同一天,影片在上海举行了热闹非凡的路演活动。活动当天,导演沙漠、编剧付丹迪,以及演员张艺兴、李珞桉、王先贺、袁莹等一众主创人员来到影院,与热情的观众进行了亲密交流。值得一提的是,王先贺和袁莹是两位聋人演员,现场有专业的手语翻译为他们“发声”,这让整个路演活动充满了温馨与独特的氛围。
《不说话的爱》这部电影是根据综艺《开拍吧》中的同名短片改编而来。它讲述了聋人小马(由张艺兴饰演)和女儿木木(由李珞桉饰演)相互陪伴、彼此依靠的感人故事。这个题材本身就极具情感张力,自带“泪点”。入场前,贴心的工作人员还为每位观众发放了一包纸巾,似乎预示着这将是一场让人泪目的观影体验。在电影情节中,为了给木木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小马不幸陷入了犯罪骗局,最终父女二人被迫分离。其中,机场抓捕那场戏尤为催泪,小马在机场努力冲破阻拦,即便头被按在地上,也只为了能再和木木多说上几句话。不少观众看到这一场景时,都忍不住悄悄擦去眼角的泪水。饰演木木的小演员李珞桉也表示,这场戏是她印象最深的一场,“拍完后我还在哭”,足以可见这场戏的感染力之强。在路演现场,导演沙漠分享了这部电影的创作缘起。他表示,《不说话的爱》源于此前参加导演综艺时拍摄的短片,“当时就觉得很多话还没有讲完,所以特别想把它拍成长片。”为了能更好地呈现聋人群体的生活,制片团队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奔赴全国各地采访了许多聋人,倾听他们的真实故事。导演说:“电影的创作底气就来自这近三年的采访,他们的故事和形象已经深深留在我的血液里,在创作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融入到视听表达中。”
两位聋人演员通过手语翻译(右一)跟观众交流 钟菡 摄
这部电影成功刻画了生动的聋人群像,有近30位聋人演员参与其中。饰演四眼的王先贺其实就是原版短片里的“小马”。当时,沙漠导演为了找到合适的聋人演员出演,通过各种渠道进行选拔推荐,最终发现了王先贺。沙漠导演称赞道:“因为他出色的演出,让我有信心把这部短片拍成长片。除了主演张艺兴以外,其他聋人角色都由聋人演员出演,事实证明他们可以做得非常好。”作为“听人”演员,张艺兴在影片中的表现也得到了王先贺的高度称赞。王先贺表示:“他从一开始对手语一窍不通,到后来花时间认真学习。在剧组拍摄时,他的手语已经非常标准,模仿聋人的发声和生活状态也十分逼真。”听完王先贺的分享,张艺兴熟练地用手语比了个“是”,展现出他对手语的掌握和对聋人群体的尊重。《不说话的爱》是一部兼具粉丝属性和公益属性的电影。路演现场来了许多张艺兴的粉丝,影院门口的打卡墙上写满了他们对电影和演员的祝福。厅内不少观众甚至已经是二刷三刷,足见大家对这部电影的喜爱。
海报墙上写满祝福 钟菡 摄
观众交流现场 钟菡 摄
完成电影拍摄后,张艺兴还将手语带上了自己的演唱会。他不仅用手语重新演绎歌曲,还带着现场观众一起学习手语,尽自己的所能搭建起一座连接听人与聋人的特别桥梁。从偶像出道到成为一名专业演员,张艺兴认为这需要一些机遇。他表示:“偶像不能成为好演员,这其实是一种成见。就像我很喜欢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里说的,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但没关系,这和你内心想做的事情并不冲突。年轻演员需要时间去成长,要敬畏、尊重这个行业,尊重要呈现的角色,用心去对待,就有可能成为一名好演员。认真去尝试,每个职业都是如此,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进入影厅前,观众们会领到一面特别的小卡片。卡片的一面印有电影海报,另一面则是常用手语手势教学,包含“谢谢”“再见”“抱歉”等内容。主办方希望通过这张小卡片,让观众在遇到聋人时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给他们多一点耐心。
现场领到的小卡片 钟菡 摄
一位女观众从外地专程赶到上海参加路演活动。她分享道:“昨天很晚才到上海,打车时遇到的司机是一位听障人士,车上也有相关提示。看电影前,我特地学了手语,下车时用手语对他说了谢谢,那种感觉很奇妙,让我真切感受到了电影意义的具象化。”当路演活动接近尾声时,《不说话的爱》为聋人群体发声的意义得到了进一步体现。众多粉丝为一位赶来现场观影的聋人观众争取交流机会,呼吁主持人给他发言的时间。通过手语翻译,这位聋人观众说出了自己的观影感受:“感谢导演把我们的生活细节搬入电影中。最近有很多聋人被骗的事情,通过这部电影给聋人群体带来教育意义,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会推荐给大家看。”
本文围绕电影《不说话的爱》上海路演展开,介绍了影片的上映信息、主创交流情况、剧情与创作背景。影片聚焦听障群体,众多聋人演员参与其中,张艺兴等演员也有出色表现。电影兼具粉丝与公益属性,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和深刻思考,为聋人群体发声并带来教育意义,展现了电影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