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清明节展开,阐述了清明蕴含的“动”与“静”、“过去”和“未来”的哲理,以及其中关于生死命题的思考,强调了清明的文化意义和时代价值。
当季春的微风轻轻拂过,气清景明,世间万物尽显蓬勃生机。清明,宛如一位灵动的使者,宣告着季春时节的正式开启。在这个诗意盎然的日子里,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他们踏青寻春,脚步轻盈地穿梭在青山绿水之间,感受着生命的律动;折柳簪衣,将嫩绿的柳枝别在衣襟上,增添一份春日的诗意。与此同时,人们也怀着崇敬与思念之情,慎终追远,燃香祭祖,在袅袅青烟中与历史对话,重温千年的文化记忆。
瞧,天空中纸鸢自在飞舞,那是人们对自由和美好的向往;而香烛则静静地伫立在墓前,默默诉说着无尽的思念。清明,就像一条无形却又坚韧的情感纽带,紧紧维系着每一个国人的心灵。在那些习以为常的习俗与仪式中,清明的“动”与“静”相互交织,深刻诠释着这个古老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和社会意蕴。
其实,清明本身就蕴含着“动”与“静”的独特哲思。从节气的角度来看,清明是一个“动”的节气。在暮春与初夏的交替之际,大自然仿佛被一双神奇的手唤醒,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阳光格外明媚,洒在大地上,温暖而惬意;青草肆意生长,嫩绿的叶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黄莺欢快地歌唱,穿梭于林间枝头。人们也受到这蓬勃生机的感染,纷纷登高踏青,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他们插柳赏花,与花草树木亲密接触,尽情享受着这份春日的美好。然而,清明又是一个“静”的节日。每到此时,游子们纷纷踏上归乡的旅途,回到那熟悉的故乡。他们来到祖先的墓前,肃然伫立,怀着深深的敬意和思念,缅怀追思逝去的亲人。近些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云端”遥寄哀思。这种更加文明、绿色、安静的祭祀方式,不仅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也让血脉亲缘中的情感联结在静静的缅怀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清明,还蕴含着“过去”和“未来”的对立统一。过去,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里面记载着已经发生的事实,这些事实无法更改,如同静止的画面。而未来,则像是一幅尚未绘就的画卷,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一切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未来的无限可能,其实正依赖于过去的塑造。在清明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除了感念祖先,人们也会怀着崇敬之情缅怀先烈。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各地纷纷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祭扫活动。群众们前往烈士纪念馆、陵园,他们静静地瞻仰着烈士的遗物和事迹,陷入沉思。随后,他们庄重地敬献花束,表达对革命先辈的崇高敬意。这不仅仅是一种纪念活动,更是红色基因的赓续。只有对走过的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我们才能在抚今追昔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前行的意志。
铭记历史、怀念亲人,这看似简单的举动,却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现实的思考。当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望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轨迹时,我们会思索个体在其中的责任和意义。只有不忘根本,我们才能明其心智,更好地走向未来。也正是因为如此,清明节也被称为“根的节日”。对于每一位中华儿女来说,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去向何方,家国情怀就像深深扎根在心底的文化根脉,无法磨灭;血缘亲情则如同难以割舍的精神依恋,永远萦绕在心头。
此外,清明还蕴含着一代代人关于生死命题的深刻思考。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生而尽其动,死而尽其静”。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活着的时候,我们应该充分行动、积极探索与创造,让生命绽放出绚丽的光彩;而当死亡来临时,我们则应坦然接受,归于宁静。然而,生死命题其实无时不在我们身边。如果没有对“死”的正确阐释,我们对“生”的敬畏也会大打折扣。死亡教育其实就是生命教育,这种关于生命意义的探索,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接受。
日前,一位00后女大学生做职业扫墓人的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热议。近些年来,像遗体整容师、生命礼仪师等与殡葬相关的职业,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加入。还有不少青年主动考虑生前遗嘱、生态安葬、器官捐献等。据媒体统计,截至今年4月初,全国共有12所专科以上高校开设了殡葬类专业,分布在10个省份。这些现象都表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讳言死亡,而是勇敢地直面生命的有限性。因为他们明白,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好地珍惜现在、把握光阴。
清明所寄托的精神内核,在不同的时代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它承载着厚重的精神寄托。我们要守护传统节日的严肃性和深刻性,同时激发其时代活力。只有这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流转传承、启迪心灵。在这个美好的清明时节,我们且思且行,张弛有度,方能不负这大好春光。
本文深入剖析了清明节所蕴含的多重哲理,包括“动”与“静”、“过去”和“未来”的对立统一,以及生死命题的思考。强调了清明在传承文化、厚植家国情怀、引导人们珍惜生命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呼吁人们守护传统节日的同时激发其时代活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更好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