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体防腐整容师李洪松和赵志辉的工作故事。他们在被偏见笼罩的殡葬行业里,凭借专业技能和人文关怀,让逝者体面地离去,给予生者慰藉。文中还介绍了他们在工作中的创新技术和感人经历。
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死亡”总是带着沉重肃穆的色彩,大多数人对其讳莫如深,而与死亡相关的职业,也常常让人下意识地回避。然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这个被偏见和不解环绕的行业里默默坚守,用自己的双手为逝者带来最后的尊严,他们就是遗体防腐整容师。
李洪松
今年是李洪松进入殡葬行业的第十个年头。作为一名遗体防腐整容师,他大部分时间面对的都是因意外而变得面目全非、肢体残缺的遗体。但李洪松说,当他把遗体尽可能地修复,让逝者能够体面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看到家属因自己的工作而得到安慰时,那种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从业至今,李洪松已经为成千上万的逝者整理过仪容。回想起当年高考后阴差阳错地选择了殡葬专业,他坦言,自踏入这个行业的那一刻起,他从未有过一丝后悔,十年来也从未动过放弃的念头。在他众多的工作经历中,为外卖员阿明(化名)进行的整容修复工作让他格外难忘。阿明因交通事故不幸离世,整个人被压在油罐车下,送来时身体已经支离破碎。家属找到李洪松,只有一个请求,就是希望尽量还原阿明的样貌,让他能够有尊严地离开。这次修复工作异常艰难,李洪松花费了一天一夜的时间,才勉强将阿明恢复成“人”的样子。当工作完成,家属衷心地感谢他,并说“阿明这一生已经够辛苦了,最后也算有尊严地离开了”时,李洪松觉得这一天一夜的付出都值了。李洪松表示,他越来越注重对家属的抚慰。因为家属的情感直接寄托在他身上,他需要给予积极的回应,让他们在艰难的时刻得到一丝心理安慰。李洪松还是花都殡仪馆率先应用“心脏注射法”开展遗体药物防腐技术的第一人。“心脏注射法”是在静脉灌注的基础上,使用针剂直接注入心脏,避免了传统方法中需要在血管开口的步骤,使得防腐过程更温和,也更容易被家属接受。这种方法创口小,防腐效果更佳。谈及这一技术,李洪松说,在学校组织实习时,他特意前往具有“心脏注射法”技术的城市,用两个月的时间潜心学习并掌握了这门技艺。在职业生涯中,他不断改良和创新。他优化了防腐药水的配置,改进了防腐剂注射机器,以适应不同场景的需求。此外,他还根据遗体防腐时间长短、遗体大小以及具体状况,研发出了多种不同的防腐方案,成功填补了花都殡仪馆在这一领域的技术空白。李洪松透露,未来他可能会探索将AI技术应用于脸部模具的制作中,以进一步提升遗体修复的面貌真实度和修复效果。在2023年,李洪松在广州市殡葬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防腐整容组别三等奖。曾有人问李洪松:“你这么年轻做这个行业,是不是可惜了?”但在他心中,每一行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只要将一行做“精”,就能看到其中蕴藏的巨大价值。他说:“实话说,这十年来,我感受到的尊重大于质疑。”李洪松坚定地表示:“作为生命旅程的最后一站的守护者,未来我会继续以专业与温度守护生命最后的告别,让逝者安息,让生者慰藉。”
赵志辉
赵志辉今年26岁,从事殡葬行业已经6年了。在他眼中,殡葬工作的核心价值在于帮助生者释怀,让逝者安心长眠。他认为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高考那年,赵志辉没有过多犹豫,毅然选择了殡葬专业。他坦诚地说,很多人以为他选择这行是因为胆子大,但其实是深受电影《入殓师》的影响。当时,他就觉得这份职业无比神圣。赵志辉觉得殡葬行业有着独特的魅力,它修复着生命的尊严,为生者和逝者搭建起最后一座桥梁。朋友们都戏称他为“跨次元工作者”。他还记得第一次接触遗体时,导师对他说:“遗体并非冰冷的物体,而是某个人曾经拥有的全世界。”从那一刻起,对这份工作的敬畏之情就在赵志辉心中生根发芽。有一次,赵志辉在一位因车祸离世的逝者口袋里发现了一枚发卡,经了解得知这枚发卡是逝者为女儿买的,还没来得及送出去。那一刻,他突然明白,他们修复的不仅仅是面容,更是生者最后的记忆。在现代殡葬领域,服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入殓”,而是一门融合了科技与人文的艺术。赵志辉介绍,“三维创面定位法”通过数字建模精准还原面部轮廓,并借助3D打印技术为颅骨损伤的逝者重塑面容。这项技术先通过扫描机器初步扫描逝者的关节和肌肉形态,再利用电脑进行绘图和建构,最终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模具并进行精细化处理。他说:“无论是传承技艺,还是借助科技提升服务质量,我们的目标都是为每一个生命画上圆满的句号。”真正的专业技能并非炫耀技巧,而是让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赵志辉在每次组织泥塑培训时,都会对队员们说:“在化妆笔落下之前,先要在心中描绘出家属那期待的眼神。”他深知,他们不仅是在修复遗容,更是在修复家属心中那份珍贵的温暖和记忆。赵志辉记得有一次遇到了耗时18小时的任务,大家结束后累得在更衣室倒头就睡,但在过程中没有一个人选择退缩。他的一位同事曾感慨地说:“我们多坚持一会儿,家属就能少痛一会儿。”这句话,也是所有“殡葬人”共同坚守的信念和动力。在赵志辉眼里,当用心服务与深厚的人文关怀相融合时,死亡不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爱的永恒见证。他说:“我们这一辈殡葬人员虽然还年轻,但我们也希望能用创新的思维和扎实的技术,不断推动着殡葬服务向更高质量发展。”清明时节,南都记者走近了这些用双手让破碎重归完整的“人间最后一程美容师”,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
遗体防腐整容师李洪松和赵志辉的工作事迹。李洪松从业十年,为众多逝者整理仪容,成功还原外卖员阿明样貌,还创新防腐技术;赵志辉26岁从业6年,受《入殓师》影响投身行业,借助科技提升服务。他们在被误解的殡葬行业坚守,用专业和人文关怀让逝者体面、生者慰藉,展现了“殡葬人”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