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上海eVTOL产业发展,介绍了该领域近期的适航取证、资本动作等新动态,包括时的科技完成B轮战略融资这一上海首个地方政府国资直投项目。同时阐述了上海在eVTOL产业的全链条布局、适航认证推进情况以及商业化进程,分析了行业竞争格局、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近期,国内低空经济领域可谓新动作不断。
在适航取证方面,全球首个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OC)被亿航通航与合翼航空收入囊中。而在资本动作方面,也是喜讯频传。小鹏汇天量产工厂获得了五大银行12.6亿元的银团贷款;上海大零号湾创投等对时的科技进行了B轮战略投资,这可是年内上海首个地方政府国资直投的eVTOL整机项目。
当前,上海把eVTOL产业视为“未来智能交通体系”和“低空经济新增长极”的重要支撑,已经构建起了“技术研发 – 适航认证 – 基础设施 – 场景应用”的全链条产业布局。
▍年内上海首个地方政府国资直投eVTOL整机项目诞生
近日,记者独家了解到,eVTOL科技企业时的科技成功完成了B轮战略融资,此轮融资由上海大零号湾创投、紫峰资本联合投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轮投资是上海市在去年提出《上海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 – 2027年)》之后,首个地方政府国资直投的eVTOL整机项目。它将为上海及长三角区域的低空旅游、城际出行等场景的商业化落地提供有力助力。
时的科技成立于2021年,是国内一家专注于研发载人倾转旋翼eVTOL的科技公司。在国际合作方面,该公司正在马来西亚、阿联酋等国家积极推进试点运营,并且计划在2025年迪拜航展之后,在海外启动航线示范运营。
时的科技创始合伙人兼CMO蒋俊向记者透露,公司今年会持续开展飞行测试,下半年还将进行载人飞行测试。在适航审定进程上,公司已经与中国民航局签署了问题纪要G1,确定了审定基础;计划在2027年完成TC(型号合格证)取证,并进入量产阶段。
从上海eVTOL领域的竞争格局来看,截至目前,已经汇聚了多家主机厂,像时的科技、峰飞航空、沃兰特、御风未来等企业。这些企业形成了“倾转旋翼 + 复合翼”的双技术路线,覆盖了载人、物流等全场景。
在融资方面,除了时的科技,沃兰特、御风未来、峰飞航空等上海eVTOL领域的企业近年来也都相继获得了亿元级的融资。
整体而言,据财联社创投通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eVTOL领域共发生11起投融资事件,所披露的融资总额约为37.32亿元;融资轮次主要集中在A轮与B轮,且大多在亿元级别。
2024年12月,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其目的是推进和协调低空产业的基础建设。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机场投资有限公司、上海东虹桥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城建(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久事(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一众国资国企出现在了该公司的股东名单中。
有eVTOL领域的投资人士分析指出,eVTOL本质上是航空技术的电动化迭代,“安全是首要考虑因素,适航审定取证是进入行业的门槛;同时,它也考验着企业在构型选择与成本控制、场景落地与国际化、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上海通用航空行业协会会长陆培滨分析认为,目前eVTOL行业的竞争格局呈现出多元化、国际化的特点。“主要竞争点在于融资能力、技术研发、适航认证和市场推广。研发资金是支持基础,技术研发是核心,适航认证是关键,商业化运营和市场推广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在陆培滨看来,后续行业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eVTOL飞行器的性能和安全性将进一步提升,应用场景也会更加广泛。同时,随着市场的逐步成熟,行业将更加注重商业模式的创新和用户体验的提升,以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上海:正推进完成首批载人eVTOL适航认证
2024年8月,《上海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 – 2027年)》发布,明确提出到2027年,要打造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创新高地、商业应用高地和运营服务高地,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在全球低空经济创新发展中走在前列。并且要联合长三角城市建设全国首批低空省际通航城市,建成全国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引领区,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天空之城”。
随后,2024年11月,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印发了《上海市低空飞行服务管理能力建设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方案》按照“示范先行、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的建设步骤,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建设筹备阶段(2024年年底前)、建设及试运行阶段(2025年年底前)、优化提升阶段(2027年年底前)。
需要注意的是,eVTOL想要真正实现商业化运营,就必须通过各国民航局的适航认证,这也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为“eVTOL商业化运营的前提”。
从适航认证体系流程来看,主要分为TC证(型号合格证),也就是验证该型号飞行器是否安全;PC证(生产许可证),确保企业生产的eVTOL质量的一致性符合要求;AC证(适航证),即单机适航许可,允许运营交付;OC证(运营许可证),允许商业化载人/物流运营。其中,OC证的落地,意味着低空经济进入场景验证期,步入商业化阶段。不过,有人驾驶载客的OC证与无人驾驶的载人OC证,还是存在一定区别的。
那么,目前上海eVTOL行业整体的适航审定工作进展如何呢?
据了解,截至目前,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管理局已经受理了全国首批eVTOL型号合格证(TC)申请,包括时的科技(载客)、沃兰特(载客)、峰飞(载客)、御风(载物)。
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管理局方面相关人士表示,“上海eVTOL产业发展呈现技术引领、场景驱动、生态协同的显著特点,相关头部企业在适航认证进度和商业化探索方面领跑全国。”
该人士还指出,目前eVTOL适航审定工作正按照“分类管理、风险管控、逐步推进”的原则有序开展。“我局已受理包括时的科技E20、峰飞航空V2000CG在内的多个eVTOL型号合格证(TC)申请,正依据适航审定程序开展技术评估,重点审查飞控系统可靠性、动力装置冗余度等核心指标。我们正协同中国民航适航审定中心加快建立eVTOL专用审定标准体系,按计划推进完成首批载人eVTOL适航认证,为行业安全有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围绕上海eVTOL产业发展,对于相关工作重点与布局,该人士表示,在适航审定方面,会组织召开会议推进适航审定工作,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和程序要求,推进型号合格审定工作;在适航审定能力建设方面,会不断完善适航审定模式,探索引入社会力量支撑适航审定工作机制,发挥专家作用,优化适航标准体系,创新审定形式,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投入,加快形成适应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发展需求的适航审定能力。
▍建设“天空之城”:eVTOL商业化进程提速
当前,全国eVTOL行业整体处于商业化探索和快速技术发展的阶段。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正逐步从概念验证向商业化运营转变。
以上海为例,它依托中国商飞、中航工业等航空龙头企业,已经形成了“大飞机 + eVTOL”的技术溢出效应,集聚了上下游配套企业,实现了产业的集聚发展。
在制度创新先行先试方面,上海民航适航审定中心牵头制定了eVTOL适航审定补充条款(AC – 21 – AA – 2023 – 15),为全国提供了技术标准参考。
在技术研发方面,据统计,截至目前,上海eVTOL企业已承担了全国30%以上eVTOL相关发明专利。
上海通用航空行业协会会长陆培滨认为,目前eVTOL行业整体处于商业化探索和快速发展阶段。eVTOL技术作为低空经济的核心驱动力,正从概念验证逐步走向商业化应用。尽管eVTOL技术在安全性、适航性、基础设施等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但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市场潜力巨大。
基于当前eVTOL领域的技术发展速度、适航认证推进情况以及市场需求增长态势,陆培滨预计,eVTOL行业的整体商业化时间在2026年底至2027年初。“要实现全面商业化,需要具备这些因素:首先是技术成熟度,包括飞行器的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其次是适航认证,获得相关监管机构的批准是商业化运营的前提;再者是基础设施建设,如起降点、充电设施等;最后是市场接受度,需要通过有效的市场推广和用户教育来提高公众对eVTOL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另有eVTOL领域的产业人士表示,目前eVTOL行业的核心竞争点在于适航认证进度、商业场景落地能力和供应链成本控制。
“行业将经历3 – 5年的探索示范运营期,预计2028年至2030年进入规模化商用阶段,但需突破两大关键因素:一是完成主流民航机构适航审定(如CAAC/FAA/EASA);二是建成城市级低空管理基础设施。短期来看,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有望凭借政策支持率先实现文旅等特定场景的商业化突破。”该产业人士说道。
在记者的多方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纷纷呼吁eVTOL领域仍需要“耐心资本”,但关键还是考验企业的综合实力。
“eVTOL是一个安全为先的产业,从设计到TC取证大约需要5 – 7年时间,需要资本持续支持持续的适航投入,但同时也要看各企业的管理水平。就目前来看,全球仅10%的项目进入适航阶段,相关中小企业面临着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压力。”有eVTOL领域的投资人表示。
对于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该投资人认为,技术融合、场景拓展或将成为重点。“能源突破将帮助eVTOL实现更长的里程,与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协同,能够提升能源效率与智能化水平;在场景方面,将从旅游观光向城际通勤延伸,最终形成‘空中的士’网络。”
本文围绕上海eVTOL产业发展展开,介绍了该领域近期适航取证和资本动作的新动态,阐述了时的科技等企业的发展情况、上海的产业布局和适航认证推进进度。同时分析了eVTOL行业的竞争格局、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指出行业正处于商业化探索阶段,预计在未来几年逐步实现规模化商用,技术融合和场景拓展将成为重要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