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重点介绍了浙江和上海在减少不必要行政检查、提升检查质效方面的具体做法和积极成效。
记者从司法部获悉,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已在全国全面部署开展。此次行动旨在着力整治企业反映强烈的行政执法突出问题,像乱罚款、乱检查等现象。特别是在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检查方面,不少地方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下面我们先看看浙江的情况。
上午9时,在浙江台州路桥区,一支特殊的跨部门联合检查队伍活跃起来。这支队伍由生态环境、市场监管和消防三个部门的6名工作人员组成。他们按照既定的行政检查计划,来到辖区内的一家卫浴企业进行检查。在检查过程中,他们分工明确、高效协作,很快就完成了对企业废气处理设施、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落实情况以及消防栓、灭火器和消防通道等多项内容的检查。
今年2月,浙江省公布了《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实施意见》。其中,统筹实施“综合查一次”成为重点任务之一。通过推进跨部门联合检查,最大程度减少了入企检查的频次。而在浙江台州,行业主管部门更是在联合检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探索。他们对企业进行定级评价和差异化检查,对于信用好、低风险的企业,减少检查甚至免予检查;对于信用差、高风险的企业,则进行精准检查。
在浙江台州路桥区行政执法协同指挥中心的大屏上,区内涉企检查情况清晰可见。指挥中心依托执法监管数字应用平台,实现了涉企检查任务的统一管理和全程监督,让涉企检查更加规范、透明。
除了浙江,上海也在提升涉企行政检查质效方面有新举措。为了回应企业对于行政检查提高效能、降低频次的期盼,上海市今年相继出台了各项实施办法,针对涉企行政检查的痛点难点问题提出了21条措施,践行“无事不扰”理念,防止重复检查、多头检查。
一大早,上海市黄浦区的一家餐饮企业迎来了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消防救援局的联合检查。两个部门的行政执法人员分别对企业的食品卫生和消防设施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执法人员特意选择早晨来检查,就是为了避开企业经营活动的高峰时间,尽量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影响。
在检查现场,记者发现了一个新亮点。检查对象可以通过“检查码”,在“随申办”移动端查看此次行政检查情况提示并对行政检查情况进行评价。
去年年底,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规范本市涉企行政检查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推广“检查码”。今年年初,《上海优化营商环境8.0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推行涉企行政“检查码”,实现无码不检查、检查必亮码、查后可评价,有效避免了重复查、多头查、随意查。上海市司法局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处处长于晓琼介绍,通过事前赋码统筹实现规范告知,也就是说要开展涉企行政检查,需通过执法办案系统申领“检查码”,“检查码”推送后,企业能及时了解什么人员、什么时候要到企业开展什么样的检查。
目前,上海市已经有23个执法条线开始应用“检查码”。在上海市统一综合执法系统上,每天全市赋码的涉企检查全部实时汇集,检查主体、被检查对象、检查原因一目了然。
本文介绍了全国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着重阐述了浙江和上海在减少不必要行政检查、提升检查质效方面的做法。浙江通过跨部门联合检查、企业定级评价和差异化检查以及数字平台监督等方式,减少入企频次;上海则推行“检查码”,实现涉企检查的规范管理和评价,两地举措为优化营商环境、减轻企业负担提供了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