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方面的最新情况,包括登记数量、交易额、申请主体特点、审查试点工作等,体现了上海在全国数据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引领作用。
今日,记者从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了解到一则令人瞩目的消息。截至3月底,在上海登记的数据产品数量已经超过了200个。这一数字背后,是上海在数据产业领域不断探索和推进的成果体现。其中,在上海数据交易所挂牌的产品就有130多个,这些挂牌产品在市场上表现活跃,交易额超过了1.4亿元。更为值得一提的是,有10余家企业凭借登记的数据产品成功获得了银行质押融资,贷款总额超过了2亿元。这不仅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资金活水,也充分彰显了数据产品作为一种新兴资产的价值。
自《上海市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存证暂行办法》于去年12月8日正式施行以来,各类主体的申请热情高涨。从申请情况来看,呈现出申请主体规模大、数据产品类型集中等鲜明特点。
申请登记数据产品的主体涵盖了众多领域的知名机构和企业。像交通运输部、中国科学院、国家电网等国字号机构下属单位,它们凭借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丰富的数据资源积极参与其中。上海数据集团、大数据股份等大型数据公司,依托专业的技术和平台优势,也踊跃申请。上海建工、百联集团等大型国企,以及淘宝、抖音等网络平台,还有上海钢联、合合信息等上市公司和龙头企业,都纷纷投身到数据产品登记的行列。这些申请涉及的产业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金融服务和教育文化等领域。其中,人工智能产业的占比超过了60%,生物医药产业占比达到了20%,凸显了这些新兴产业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领先地位。
那么,什么是“数据产品知识产权”呢?简单来说,它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对其合法获取的数据资源,经过实质性加工和创新性劳动后,形成的具有智力成果属性和商业价值的数据加工集合、数据加工产品、数据技术算法等数据产品所享有的权益。在上海登记的数据产品质量普遍较高,例如中证指数的“沪深300指数”,它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参考指标;淘宝的“生意参谋零售电商版”,为电商商家提供了精准的数据分析和运营指导;上海数据集团的“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估数据”,有助于企业准确评估自身创新实力;拉扎斯网络科技(饿了么)的“基于本地生活知识图谱的大模型训练语料”,为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抖音游戏的“观星台经营数据分析平台”,助力游戏运营者优化游戏体验;人形机器人公司的“通用人形机器人运动行为训练数据”,推动了人形机器人技术的进步。这些数据产品都是企业的核心数据资产,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和创新意义。
在全国17个数据知识产权试点省市中,上海有着独特的地位。它是率先对数据登记产品的“知识产权属性”开展实质性审查的试点地区。与其他试点地方只进行形式审查不同,上海有关部门在对申请登记的数据产品进行形式审查的基础上,还会深入审查数据产品是否存在“实质性加工”和“创新性劳动”,重点关注产品是否有实际的应用场景,是否属于智力成果。这种严格的审查机制,有助于保障数据产品的质量和创新性,推动数据产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上海这项试点工作服务全国的功能已经初步显现。在涉及16个省市的70个数据产品申请中,有不少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比如云南振途信息科技公司申请的“肉牛生理数据要素数据产品”,该企业获得了云南省首张数据产品知识产权证书,这为当地的数据产业发展树立了标杆。淘宝在上海登记了其最核心的数据产品“生意参谋零售电商版”,体现了上海在数据产权保护方面的吸引力。此外,国家文物局的“文保链”、北京天工(中国电影导演中心)的“影视后期制作大数据”、武汉理工大学的“全国出版图书数据”等也都在上海完成了登记,进一步凸显了上海在全国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工作中的引领作用。
本文详细介绍了上海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的情况,包括登记数量、交易额、申请主体、产品质量等方面,还阐述了上海在数据产品“知识产权属性”审查上的创新举措以及试点工作服务全国的成果,展现了上海在数据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积极探索和引领地位,为全国数据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