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展开,聚焦上海理工大学校长朱新远在会后接受专访时分享的该校科技成果转化经验,着重介绍了胃镜胶囊技术从产业需求起步,最终实现产业化突破并广泛应用的过程。
近日,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在北京工业大学成功举办。此次大会汇聚了众多高校与行业专家,共同探讨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沿话题。
会后,上海理工大学校长朱新远在接受专访时,分享了该校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宝贵实践经验。他提到了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胃镜胶囊技术。
“过去,做胃镜是一件让病人十分痛苦的事情。而现在,胃镜胶囊技术的出现,极大地减轻了病人在检测过程中的痛苦。”朱新远详细介绍道。这项技术的落地,最初源于产业的实际需求。当时,学校的老师虽然掌握了相关技术,但对于如何将其进行产业落地转化却并不熟悉。
为了推动这项技术的转化,上海理工大学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学校鼓励老师们停薪留职去创业,同时帮助他们寻找专业的团队经纪人和资金支持。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老师们经过多年的不懈攻关,终于实现了该技术的产业化突破。如今,这项技术的产品已经覆盖了全国约80%的三甲医院,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
本文介绍了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后,上海理工大学校长朱新远分享的科技成果转化经验。重点讲述了胃镜胶囊技术从产业需求出发,在学校的支持下实现产业化突破并广泛应用于全国多数三甲医院,体现了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探索。